应邀撰写一篇关于孙中山经济现代化思想的文章,查阅了很多资料,但迟迟没有动笔。总的想法是,孙中山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首先,在发展交通运输方面,孙中山主张: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建一个像纽约港那样的大海港,即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修建十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及边疆联接起来。修筑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这种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设想,大有万端齐发之势,但在各个生产部门上也不是等量齐观。孙中山在研究了经济建设中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建设既要全面进行,又要善于抓住重点的思想。认为:“欲谋求实业之发达者,非谋其一端之可成效也;必也万端齐发,方能收效。”但“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实业之制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由发展也。”这里,孙中山把交通运输业放在首位,而在交通运输业中又以铁路为首。这充分说明孙中山不仅注意到铁路在国家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而且也注意到铁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其次,在发展农业方面,孙中山认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胡以立国”,主张“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为此他提出了以发展农业为中心,全面安排农、牧、林业,搞好农机生产,移民垦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促进全国农业的近代化。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他强调要首先解放农民。要“对农民的权利,有一种鼓励,有一种保障,让农民自己可以多得收成。”并提出“要在政治法律上制定种种规定,来保护农民的政策。”他还制定了农业增产的具体措施。认为增产要注意以下七个问题:“第一是机器问题,第二是肥料问题,第三是换种问题,第四是除害问题,第五是制造问题,第六是运送问题,第七是防灾问题。”这里孙中山把农业机械化放在了首位,把农业机械化看作是农业增产的根本途径。他指出:“中国几千年来耕田都是用人工,没有用过机器。如果用机器来耕田,生产上至少可以多加一倍,费用可减轻十倍或百倍。向来用人工生产,可以养四万万人,若是用机器生产,便可养八万万人。”在强调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后,又着重强调防灾问题,认为:“防灾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在防灾问题上又把防水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他把防水灾的具体措施分成“治标”、“治本”两种方法。“治标”就是睿深河道和筑高堤岸两种工程要同时办理。“治本”就是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因此要多种森林,有了森林即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显而易见,孙中山提出的保护农民的政策以及保证农业增产的办法都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第三,是要注意发展采矿、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大力发展中国的基础工业。他把采矿、钢铁和机器制造看作“工业之根”,“物质文明与经济进步之极大主因”。认为“如无矿业,则机器无从成立,如无机器,则近代工业之足以转移人类经济状况者,亦无从发达。”要发展机器,国家必须首先用大力发展采矿业,像煤矿、铁矿,中国到处皆有,煤矿尤其普遍。同时还要开发各种有色金属矿。从而加强钢铁、煤炭、稀有金属和各种机器制造,以便使军国需要、民生日用“皆能日就精而省财力。”他认为:“今日为钢铁世界”。“且钢铁者,为一切实业之体质也”,“凡观一国之实业发达与否,观其钢铁生产多少可知也”。此外,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要重视发展轻工业,使粮、棉、油、纺织、日用品、印刷、蚕、丝、茶等加工制造,既满足国内民需,又能有所出口,增加收入。孙中山主张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为了同外国竞争,换回利权。他说:“中国工人虽多,但是没有机器不能和外国竞争,全国采用的货物,都是靠外国制造输运而来,所以利权总是外溢。我们要挽回这种利权便要赶快用国家的力量来振兴工业,用机器来生产,令全国的工人都有工作……都能够用机器生产,那便是一种很大的新财源。”
总的看来,孙中山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从加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满足人民需要考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设想、方案,在当时是鼓舞人心的,并且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1999年7月5日(星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