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桑叶的蚕
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蚕是一种把桑叶转变成蚕丝的活机器。蚕一生中的幼虫期并不很长,却消耗着大量的鲜嫩桑叶。蚕为什么爱吃桑叶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桑叶。桑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原来生活在湿热地带,是常绿植物,后来引入温带,逐步变成了落叶植物。我国南北广大地区都有桑树,叶片长得又大又茂盛,其果实桑椹是人们喜食的一种果品。桑叶同其他植物的叶一样,都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是蚕等昆虫身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此外,各种植物叶都具有其特有的气味与味道。这些气味是叶片内化学物质所散发出来的。桑叶具有青叶醛和青叶醇的气味。蚕等昆虫是靠它的嗅觉和味觉器官来辨认食物气味的。蚕并不都是只吃桑叶的。据报道,榆叶、无花果叶、生菜叶等近20多种植物叶都是它的食物。但是人们在长期饲养的实践中,得知桑是最为容易得到大量叶片的植物,因而长期以桑叶喂蚕。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食用桑叶,蚕逐渐形成了最习惯食用桑叶的特殊食性,并且把这种习性遗传给了后代。蚕的后代们靠其敏锐的嗅觉与味觉器官追寻桑叶散发出的醇、醛气味。因此蚕就表现出最习惯、最适应吃桑叶的习性了。白胖胖的蚕宝宝着实惹人喜爱。这不仅仅是它洁白干净,更重要的是它能将桑叶转化为洁白的蚕丝。养蚕人喜欢多养雄蚕,是因为雄蚕比雌蚕产丝量多,而消耗的桑叶又比雌蚕少。为什么雄蚕吃得少却吐丝多呢?这还要从蚕的特性说起。雄蛾在成虫期生活的时间比雌蛾短,它们一般在与雌蛾交尾后就会死亡。而雌蛾在交尾后,要产出大量的卵。无论是雄蛾还是雌蛾,都是不吃也不喝的,靠体内积累的物质维持生命。雄蛾体内积累的物质少,雌蛾体内积累的物质多;因此雄蛾交尾后即死去,而雌蛾在较长时间里产卵延续种族。
雄蚕生殖腺发育所需物质的量较少,不像雌蚕需在体内贮存卵粒所需的物质,因而雄蚕能将较多的物质转化为丝吐出作茧。
现在我国一些养蚕的地区,在蚕化蛹前将蚕保幼激素喷洒在桑叶上,使蚕幼虫期延长,长得又胖又大,使茧大丝多,提高了蚕丝的产量。
家蚕习食桑叶,柞蚕习食麻栎叶,蓖麻蚕习食蓖麻叶。但这并不是说蚕不吃别的植物叶。不管怎么说,蚕吃的鲜嫩叶子都是绿色的,然而它们吐出的丝却都是白色。为什么呢?首先来看一下叶子的成分。鲜桑叶等叶子中大部分是水,此外还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纤维素、有机酸等。还有植物制造养分的“机器”——叶绿素。叶绿素的颜色使叶子呈现绿色。
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矿物质等是蚕体内形成蚕丝的原料。而蚕丝中,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蚕吃进桑叶后,叶子在蚕的消化道里,经消化液中各种酶的分解,叶子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矿物质被蚕吸收;而纤维素、被破坏分解的叶绿素等吸收不了的物质被排出体外,变成了黑色的蚕沙。
在蚕体内,被吸收的物质又经一系列的变化,成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氨基酸。然后,再通过丝腺,使这些氨基酸合成为丝素、丝胶等蛋白质。
桑叶经过这么一系列的分解消化,而后又被蚕体合成为洁白的蚕丝。而叶子中的绿色在被分解破坏后,已随蚕沙排出体外。
昆虫和光的关系密切,有些昆虫趋于在日光下活动,有些昆虫趋于灯光,还有些昆虫则回避各种光线。在养蚕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小蚕习惯亮光,大蚕习惯暗,这是为什么呢?
蚕对光的趋性,各龄是不同的,但对太阳的直射光线都是回避的。蚁蚕对散射光和灯光有较强的趋向性,至一龄末期就开始渐渐减弱。蚕儿习光与否,实际上并不是光线的作用,而是蚕长期在野外生活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蚕在其生活中,食桑叶。蚕的嗅觉相当敏锐,不仅仅能闻出是否是桑叶,还能区别桑叶的鲜嫩程度。幼蚕由于体小,消化与咀嚼不如大蚕,特别适食嫩叶,嫩叶多在树尖和枝尖,此处受光照也强。因而形成了习光的趋性。大蚕食量逐渐增加,其身体结构能适应不太鲜嫩的桑叶,并且由于体内需积累营养,它们的食量增加,仅食用嫩叶已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处于桑树中部和枝条中部的叶已能满足蚕体的需要,此处与树尖、枝尖相比,光线较暗,故形成了适暗的趋性。据实验表明,蚕体对光的趋向性不如对食物那么明显,而对桑叶的趋向性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证明,蚕体对过熟和干燥的桑叶是不适应的,同时证明桑叶发出的气味是蚕取食的标准。各龄蚕对各种鲜嫩程度的桑叶是凭其嗅觉严格区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