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战国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一生在仕途上都不得意,他把心思都放在教育上,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栋梁。
随着孔子在鲁国政坛的出现,他改变了鲁国政坛的一直的混乱局面,使鲁国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鲁国逐步地走呈现强大的势头,引起了鲁国的邻国——齐国的担心。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强大的鲁国会对齐国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齐国在经过了一番斟酌以后,就派使者到鲁国,要求和鲁国的国君举行一次会谈。
●故事梗概
夹谷是一个山的名字,在今天山东省的莱芜市南边。是齐国的地盘,鲁国的国君离开自己的国家到齐国去见齐国的国君。这个事实就说明,齐国是强大的,而鲁国是弱小的。夹谷的居民主要是莱人,是相对落后的一个民族。
会前,鲁国决定由孔子陪同鲁定公赴会。鲁自“三桓”专国以来,鲁君历次出席诸侯盟均由“三桓”为相辅行。这次改由孔子担任,大概是因孔子谙习礼仪;早年到过齐国,与齐君臣有过交往,情况比较了解。
孔子将陪同鲁侯赴会的消息传到齐国后,齐景公并未引起重视,认为孔子只懂得礼仪而不懂得军事。如果两君相会时,派附近的莱人以武力劫持鲁侯,必定能达到目的。
孔子对此早有防备。他在出行前对鲁定公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时候诸侯出国,一定带领文武官员随从。我请求你这次一定带上左右两司马同行。”听从孔子建议,鲁国又加派了军队和军事长官。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相会。会场设在一处较空阔的地方。齐景公和鲁定公见面礼毕,相互揖让登坛就席,双方随行人员依次列于下阶。会晤过程中举行献礼后,齐国执事者马上提议表演当地舞乐助兴,于是附近一群莱人手持旗旄以及矛、戟、剑、盾等兵器鼓噪而至,直接冲向定公。孔子见此情景,自己抢先登坛保护鲁侯避让,由于心急,也顾不得登坛礼节,三级台阶一两步就跨上去了。一面大喊鲁国卫队:“赶紧上来保卫国君!”然后,他转过头来,严厉责问齐景公说:
“两国君主友好相会,而外族俘虏用武力来捣乱,您齐君决不会用这种手段对待诸侯吧?边鄙荒蛮之地不能谋害中原,四夷野蛮之人不能扰乱华人,俘虏囚犯不可侵犯盟会,武力暴行不可威胁友好,你今天的所作所为,对神灵是不祥,在德行上是失义,对人是无礼,您齐君不会这样做吧?”
齐景公心亏,不能作答,连忙命莱人离开。
犁弥等人见劫持鲁侯未遂,于是在两国盟誓时,单方面在盟书上加进一句话,说:“齐师出国征伐,而鲁国不派出三百辆兵车相随,就会象盟书所要求的那样受到惩罚!”
孔子也立即派鲁大夫兹无还答道:“你们齐国如果不归还我鲁国汶阳之田,而要我们供应齐国所需,也会同样如此!”
会盟结束后,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款待鲁定公。孔子为防止再出意外,谢绝了这一邀请。孔子对梁丘据说:“齐国和鲁国从前的典礼制度,您怎么没听说过呢?盟会的事已经结束了,而又没有设享礼款待,这是让办事人辛苦了。再说牺尊和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能野外合奏,设享礼而全部具备牺象钟磬,这是抛弃了礼仪;如果这些东西不备齐,那就像用秕稗来款待,是国君的耻辱;抛弃礼仪则名声不好。您为什么不好好考虑一下呢?享礼是用来发扬光大德行的。不能发扬光大,还不如不举行。”结果齐景公没有举行享礼。
冬天,齐国人向鲁国归还了郓邑、瓘邑和龟阴邑的土地。
●智慧之窗
曾有人认为孔子“知礼而无勇”,实在是大大的看错了人。
孔子的人格和思想的光辉,是人们后来逐渐认识到的,他不仅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学说,而且自己躬行实践,为子子孙孙树立了典范。这个故事中,孔子大义凛然,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君臣针锋相对,的确令人肃然起敬,油然而生景仰之情。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孔夫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以言辞喝退夷人,凭的是君子心中的浩然正气,是心中对道义的坚定的信念。来自他的“知礼”“有勇”,是“知礼”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切莫忘记了这个教训:知礼而有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