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秦国自恃强大常欺凌邻国。
●故事梗概
秦王知道价值连城的“和氏壁”落在赵国赵惠王的手中,他很想把这块宝玉占为己有。他给赵王去信,假意用十五座城市来交换和氏璧。赵王害怕秦王的威势,明知秦王的用意,也不敢不从。为了保住和氏壁,他选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前往秦国。蔺相如不负使命,“完壁归赵”,从此,受到赵国的重用。后来,秦赵两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蔺相如随行。会上秦王多次挑衅,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应对,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回归后赵王任命他做上卿。就因为这事,惹恼了赵国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
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他见蔺相如没有一点战功,竟当上了相国,比自己的官还要大,于是,心中很不服气。廉颇手下的人也七嘴八舌,为廉颇鸣不平,使廉颇的气更大了。两人一见面,廉颇总是不给蔺相如的面子,经常与蔺相如顶牛。
开始,蔺相如见廉颇处处与自己过不去,心里老大不舒服。但蔺相如深知将相不和,会闹得赵国的文武失和,有害国家利益。于是,决心以高姿态对待廉颇,来化解二人的矛盾。
此后,廉颇与蔺相如在一起时,蔺相如都对廉颇彬彬有礼,十分客气。对廉颇的故意为难,蔺相如都一笑了之。廉颇和他的手下都认为,蔺相如是怕廉大将军,于是,越发高傲了。
一次,蔺相如与廉颇的轿子在闹市正中碰头了,按礼节,蔺相如是相国,官比廉颇高,应该廉颇让道才是正理。但廉颇根本不理睬,蔺相如见了,马上命手下让开道路,并令人传话:请廉大将军先行。
廉颇走后,蔺相如手下的人都埋怨他太软弱。蔺相如却说:“我不是软弱,更不是怕廉颇,连秦王我都不怕,还怕他吗?我这样做,是为国家考虑,将相不和,国家如何安宁呢?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他细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廉颇虽是个粗人,却很正直,懂得自己不对后,决定向蔺相如请罪。
他命手下采来荆条,解衣赤背,背负荆条,光着身子,徒步来到蔺相如的府邸。大将军这一举动,立刻成为特大新闻,人们都纷纷走上街头,围观廉大将军一行人。一霎时,人山人海。
来到蔺相如的府邸前,廉颇跪了下来,高声说:“廉颇前来请相国治罪,蔺相如听到后,来不及穿上鞋,就急忙跑出来,扶起廉将军”。从此,二人将相相和,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智慧之窗
古人有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说的是文有文之法,武有武之道。智谋文臣,帷幄之中,往往可决胜千里。勇猛武将,攻城略地无往不胜,各有所长。对于国家来说,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国家重臣,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而不是仅仅计较个人的一时高低,堪称国之栋梁。知错能改,从善如流,亦称良者。赵国正是有了这样的文臣武将,才成就了战国七雄的伟业。
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这是难免的。矛盾发生后,是尽快消解矛盾,还是继续斗争到底呢?最好的办法是尽快消解矛盾,达到和解,使矛盾结束于“小有言”的状态,而不宜将矛盾扩大和继续下去。当然,这取决于两人都是正派的人的条件下才能这样做,假若一方是无可救药的坏家伙,那你想和解也和解不了,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与坏家伙毫不留情地斗下去,直到消灭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