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子不食郑国之粟

列子不食郑国之粟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列子就属于隐士。驷子阳是郑穆公姬兰之子,担任郑国的执政多年。列子在郑国修行数十年,他竟一点都不知道。对此,列子他再三致谢,多次拒绝接受,硬是把使者挡在了门外,不肯收受实物。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因曾拒绝馈赠得以安然无恙。子阳是无道之人,死其难必将牺牲自己,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从王廷到社会底层,到处都可看到“士的身影”。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在战国之初,墨子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德行、言谈、道术将文士做了类分。第一类可称为道德型。这一类的士把道德修养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从道德品质意义上给士下定义或概括士的特点和本质。如孔子说:“士志于道。”第二类可谓之为智能型。这些人重在知识和学以致用,有如下称谓:“文学之士”、“游学者”、“法术之士”、“智术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辩之士”、“游说之士”、“游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贤能之士”、“策士”、“任举之士”、“倾危之士”等。隐士可以说是以上两类的附类或兼类,这类士因种种原因不为官。不出仕并不是都不关心国计民生、社会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隐士发表了许多评论时政得失的言论,甚至提出系统的理论,成为一家之言。有些隐士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声望,君主贵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却拒不受命。也有些隐士是一时的,隐居只不过是静观待机之术。列子就属于隐士。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穆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八篇,共成《列子》又名《冲虚经》一书,是道家的重要典籍。

驷子阳是郑穆公姬兰之子,担任郑国的执政多年。当时齐楚燕赵秦韩魏这“战国七雄”已经初具规模,郑国夹在强国之间屡受攻击。

●故事梗概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当时郑国的国君是郑儒公,当权者是执政子阳。列子在郑国修行数十年,他竟一点都不知道。一次,有人对子阳说起这件事称:“列御寇,可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听到这些说法子阳不去了解,不去探望,而为了沽名钓誉,却派手下送去了粮食。

对此,列子他再三致谢,多次拒绝接受,硬是把使者挡在了门外,不肯收受实物。列子之妻望着运粮的车远去,心疼得捶胸顿足:“别人得道,妻儿都能得到安逸,先生得道,妻儿却不得温饱。如今就连执政赠送食物先生也推辞了。”列子却笑着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子阳就轻易地向我赠送礼物,日后也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话轻易罪责于我,所以我不能接受。更何况受人供养就要为人共赴灾祸,如果我受了子阳的礼物,将来后患无穷”。

一年后,即公元前408年,楚国重兵攻打郑国,直逼郑国都城新郑。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因曾拒绝馈赠得以安然无恙。

●智慧之窗

当时的郑国实在已经是内外交困,列子认为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子阳是无道之人,死其难必将牺牲自己,因此不受子阳之粟。列子若是当初接受了驷子阳的馈赠,虽然能得一时的发达,日后他和他的家人却势必会在政治漩涡中遭遇灭顶之灾。他能清醒地认清形势摆脱危险,对局势洞若观火的智慧实在是非同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