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暴政.秦始皇及其继任者秦二世统治时都非常残暴,导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秦二世元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随后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在陈胜的张楚政权瓦解后,项梁、项羽成为了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大泽乡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许多郡县的老百姓纷纷响应.刘邦的老朋友、在沛县当文书的萧何和当监狱官的曹参,打发刘邦的连襟樊哙把逃亡在外的刘邦找了回来.他们经过一番商量,杀了沛县县令,推举刘邦为沛公,在沛县起兵反秦.刘邦根据"白帝、赤帝"的故事,以赤帝的儿子自居,他树起书有"刘"字的赤色旗帜,在沛县一带招兵买马,很快就拥有二三千人.但是刘邦觉得自己力量不足,就带领人马投奔了项梁,开始和项梁并肩作战.经过发展,已成为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约法三章: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出于《史记·高祖本纪》,说的是刘邦进入咸阳后,为了争得民心,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百姓信任、拥护和支持的故事。
●故事梗概
项梁在定陶牺牲后,楚怀王命令项羽北上救赵,派刘邦带兵西进,攻打咸阳,并约定:谁先打进咸阳,平定关中,就封他在关中做王。当时,在秦末大起义的各路大军中,项羽的兵力最强,也正是由于有项羽主力部队在正面战场与秦军主力厮杀,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西进的行动才变得轻松一些。刘邦带兵一路西进,在高阳采纳郦食其的意见,攻下陈留,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又诱使南阳郡守投降,并封其为殷侯,这样,军队前进的阻力减少了。从此,刘邦军队所到之处,秦军纷纷投降,刘邦顺利向咸阳推进。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采取偷袭方式攻取了武关、崤关。十月,打到灞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向刘邦投降.
出入秦宫,刘邦眼望壮丽的宫殿,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就想留下来住在这豪华的王宫里安享富贵,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不能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张良苦口婆心的说:正是因为秦朝的暴虐荒淫,您才会来到这里为民除害,如果您在这里享受声色犬马,和暴秦又有什么两样呢。樊哙劝阻您是有道理的,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您要三思啊!刘邦细细琢磨,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下令封闭王宫府库,只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灞上。
为了稳定刚刚经历战火的咸阳秩序,安定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有身份名望的父老、乡绅召集起来,向他们宣布了楚怀王与各路诸侯的约定,按照这个约定,我就是关中王了。为了使大家安心生活,现在由我来宣布: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就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父老、乡绅们闻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很短的时间内,刘邦就得到了关中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这与项羽后来的杀子婴,烧秦宫,掠财富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智慧之窗
刘邦率先入主关中,但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被秦宫的豪华陈设和宫廷美女所诱惑,他知道笼络人心才是有与他人争夺天下的资本。于是,刘邦采纳良言,广贴布告,安抚民众,还军灞上,与关中父老约定三法,赢得了人心。
秦末天下大乱,酷法苛政是很大一个原因,秦始皇由于实施刑罚过于严酷,搞得人心惶惶不安。刘邦废除严酷的刑罚恰恰是抓住了矛盾中的关键问题,很得民心。
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江山。刘邦的善于纳谏,广纳贤才,能够认清形势,以柔制敌,所有这些才成就了刘氏天下的大一统。
秦末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都是英雄。但英雄和英雄也有不同,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常常表现为以勇取胜,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也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以智谋见长,,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