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秦、赵、燕各国,经常被居住草原荒漠的匈奴族侵扰,其中赵国所受的侵害尤甚。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推行“胡服骑射”,国家进行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为了抵御匈奴,在赵武灵王时还修筑了长城,但匈奴仍屡犯不止,抢夺人员和财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李牧此时受命担当北部戍边之责。李牧以怯诱敌胜匈奴军的故事记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梗概
李牧到了边陲,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经济措施。先将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严加守卫,同时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及早预警。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李牧让士卒精练骑马射箭战术,每日操练的同时,为了增强士兵的体质,每日操练完毕,都屠牛宰羊犒赏士兵,经过长期的训练修养,全军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愿为国家出力效劳。
针对剽悍的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为使窜扰的敌骑兵徒劳无功,他采取了坚壁清野,示弱于敌,麻痹强敌,伺机歼敌的策略。为此,李牧严明军纪:凡遇匈奴入境抢掠,必须快速进入堡垒自保,不得出击,有敢于出击捕虏匈奴的违令士兵,一律斩首。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物资。
然而,时间一长,匈奴兵将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赵王也派使者责备李牧,要李牧出击迎敌。
李牧对此,既不反对,也不执行,我行我素,依然如故。赵王对此十分生气,立即将李牧召回,派别的将领来镇守。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每逢匈奴入侵,新将领即下令军队出战,结果每次都失利,人员伤亡很大,物资也被大量掠夺。
赵王见此,认可了李牧的策略,再次请出李牧。李牧来到雁门,坚持按既定方针办。几年内匈奴多次入侵,虽一无所获,但更不把李牧放在眼里。李牧见时机成熟,定下诱敌深入,设伏包歼的作战方针。他挑选战车1300辆,又筛选出精壮的战马13000匹,勇敢善战的士兵5万人,优秀射手10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训练。
公元前244年的春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引诱匈奴入侵。
不久,情报员来报告,有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佯败于匈奴兵,丢弃下数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诱饵让匈奴俘虏去。
匈奴单于王听到前方战报,十分高兴,因久无缴获,于是率领大军侵入赵境,准备大肆掳掠。
李牧针对敌情,在匈奴来路埋伏下奇兵,等待匈奴大部队的到来。为消耗敌军,先采取守势的协同作战,战车阵从正面迎战,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步兵集团居中阻击,弓弩兵轮番远程射杀,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埋伏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埋伏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经过几年养精蓄锐训练有素的赵军将士们,个个生龙活虎。两翼包抄的13000名赵军骑兵仿佛两把锋利砍刀,击破敌阵,扼住10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对匈奴的追歼屠杀。10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少量亲随仓皇逃窜。
●智慧之窗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如何战胜敌人,是摆在统帅面前的难题。要想战胜敌人,必须先削弱敌人。削弱敌人的方法固然很多,耗费敌力、分散敌力、靡费敌财、挑起敌方内部冲突、使敌信息不通、断敌交通运输、诱敌作出错误决策、调虎离山等皆是削弱敌人的有效措施,运用起来这些措施常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力不从心。但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少,较易实行。李牧在长期的与敌周旋中,以弱示敌,韬光养晦,将麻痹敌人诱敌深入的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蒙蔽了敌人,造成对手错误地判断,轻视自己,违背了知己知彼的基本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