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东汉创建者刘秀有三个兄弟,大哥刘縯,二哥刘仲。刘仲当年在起兵反对王莽时被杀,无后。刘縯虽被更始帝冤杀,但留有后代长子刘章、次子刘兴。刘章立为齐王,刘兴居北海,形成北海刘姓王族。刘睦后来继承王位,被封为北海敬王。
明哲保身的原意出自《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可以保身。原为褒义,今天词性发生改变,变为贬义。
●故事梗概
刘睦自幼好学上进,博览群书。光武帝十分喜欢他,经常把他带到宫里。汉明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也十分喜欢刘睦的学问和为人。刘睦经常陪伴太子左右,出则为其执辔驾车,入则侍奉伴读。
光武中兴初期,政治清明,法制还比较宽松。刘睦性情谦恭和善,喜好结交有学问、有道德的名儒宿士,在儒者学士中很有人脉。
汉明帝永平年间,法度严苛。在这种形势下,刘睦谢绝一切来往应酬,闭门谢客读书,研究音乐。长大后忠孝慈仁,礼贤下士,深受百姓的爱戴。
明帝听说他很贤能,非常想见他,他却屡屡借故推辞。而且每次到了年底,按照惯例给皇帝进贡时,他都要给使者叮嘱几句。
有一次临行前,他召来使者,特意问道:“皇帝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准备怎样回答呢?”使者说:“您勤奋好学,礼贤下士,忠孝仁慈,敬重贤良,喜爱结交名士,在地方上德高望重,百姓都一心归附于你,大王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官虽然不才,怎敢不把这些如实禀告。”?
刘睦听后,却连连摇头说:“唉,你这不是在夸我,这是在害我呀!你说的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积极上进的行为。现在可大不一样了。你应该回答说,我自从继承爵位以来,志气衰退,意态庸惰,专在音乐和女人中寻欢作乐,爱好养狗跑马,对正业一点都不用心,你这样说才是爱护我呢!”使者听后,连忙说,一定按照大王的教诲来说,放心吧。使者回来向刘睦汇报了进京觐见皇上的情况,告诉刘睦,按照他的嘱咐向皇帝禀报时,明帝听了一直在微笑,并捎来谕旨,要大王保重身体呢。
●智慧之窗
刘睦不想让皇帝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人。因为他深知,他所处的时代伴君如伴虎,与君可同苦不可同富贵,有志向的人难免受到朝廷和同僚的猜忌,弄不好就招来杀身之祸。刘睦故做糊涂人,实在是明哲保身的妙计。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年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一切以皇帝的意愿为中心,所有现实的、潜在的威胁皇权的人和事,都是事关身家性命生死攸关的。
故在政通人和相对宽松的社会时期与社会生活险恶的时代,应该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故事中的刘睦深谙此道,善于通权达变,因时而动。他十分清楚自己已经不是那个在皇帝身边的亲信随从了,已是一个为皇帝所防备的诸侯王了。当时的精明完全服务于皇帝,现在的精明奋斗就会被皇帝猜忌。个人的言行是否合时宜,要看世道当下的情形来判断。如果和世道不相投合,就是再好的主见,再高的学问,也会变得一无用处。想当年,深谙此道的刘备为防止曹操谋害自己,终日在后园种菜,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瞒过了曹操,躲过了劫难。颇自负的杨修在曹操面前一再表现自己的聪明,被曹操找个借口杀掉了。假糊涂是真聪明,遗憾的是,有人偏偏不懂得糊涂艺术,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历史链接
被李渊冤杀的刘文静
刘文静是李世民起兵反隋时的主要谋臣,在后来的数次战役中屡立大功,说他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并不为过。建国以后,刘文静在朝堂上经常反对李渊,使李渊感到难堪。而每当此时,裴寂就同他针锋相对。
有一次,刘文静在上朝时,受到裴寂的一番奚落,回到家中仍余气未消,以刀击柱,发誓说:“我一定要杀掉裴寂这个王八蛋。”岂料家贼难防,刘文静这些话被他的一个失宠的小妾听到了,告上了朝廷。朝廷审问时,刘文静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当初起兵时,我的地位在裴寂之上,如今裴寂依靠阿谀逢迎被授予高官,而我的官职比他小了许多,所以心怀不满。还自认为酒醉之后说些过头的话也是人之常情。”李渊认为他有谋反之心,意欲将他处死。朝中多数大臣都为刘文静说好话,据理力争。裴寂看出了李渊的心思,火上浇油地说:“刘文静的确立过大功,无奈他已经有了反心,如今天下还不太平,若是赦免了他,肯定会成为后患。”这话正中李渊的下怀,李渊立即宣布将刘文静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