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诸葛亮为了实施其在隆中对中的光复汉室实施北伐的策略,在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以后,一直在努力地实现自己恢复中原,匡扶汉室的理想。他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六出祁山。北伐中诸葛亮一直在打胜仗,把司马懿打得焦头烂额。但诸葛亮几次兵出祁山,最后都是无功而返。最终是司马懿的持久战、拉锯战的战术将诸葛亮理想的实现变成了泡影。
诸葛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耗费资源、消磨光阴。虽然明知前景黯淡,而且有人反对,但他还是要继续“六出祁山”,不甘心过去的努力付诸东流。当他准备第六次北伐时,谯周以天现不祥之兆反对,但诸葛亮仍坚持“复统全师,再出祁山”。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司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诸葛亮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
●故事梗概
作为对手,司马懿虽然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但他就是守着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的原则。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胜利,差点儿把司马懿父子烧死。司马懿逃此大劫以后,更加清楚,与诸葛亮的军队正面对抗是错误的战法。于是他躲进营寨,坚守不出。
诸葛亮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打持久战,加之粮草不足,求胜心切。他多次让人在魏军营寨前骂阵叫战,激怒魏军。但司马懿却置之不理,坚决不出战。
这时诸葛亮使了一招激将法,他派遣了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妇女守丧时穿的衣服给司马懿,还写信激怒他,说他就像寡妇一样,“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司马懿一看到孝服,脸色就变了,但他马上沉住气。他心中大怒,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着一脸笑,说:“视我为妇人耶?吾且受之。”妇人就妇人,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热情地款待使者,当着使者的面,一字不问蜀军的虚实,只是打听诸葛亮每天睡几个小时,吃几碗饭,平时忙不忙。使者如实相告,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一大早就起来了,晚上很晚才睡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亲自过问,就是事无巨细,全部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就吃几升粮食。
司马懿听了这段话以后,感叹说:吃得这么少,工作又那么繁重,这能坚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这话如实说给诸葛亮听,诸葛亮不由得叹息道:司马懿真的很了解我啊!
司马懿采用了心理暗示法,他让使者把他的话转告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实际上他是在暗示孔明,你吃得这么少,却这么操劳忙碌,你还能活多久呢?
这种“攻心为上”的心理战术果然很奏效,诸葛亮自从听了司马懿的话以后,“自觉神思不宁”。司马懿很有耐心地在等待着,他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知道,诸葛亮这么操劳,吃不饱,睡不安,肯定没有几天活头了。
果然,诸葛亮像油灯似地耗尽了最后一滴油,不久就发病死在了五丈原。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了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的目的。
诸葛亮死的时候是54岁,而司马懿比他大两岁,56岁。当然诸葛亮临死还使了一个奇招,就是“死诸葛惊生仲达”。
司马懿深通天文,当天晚上他算天象,认定诸葛亮肯定死了,于是第二天蜀兵撤退时,他就派兵追击。不过,他早就被诸葛亮吓坏了,从来不敢追击蜀军,这次好不容易壮着胆去追击。没想到诸葛亮早就让人把他自己塑成一个木雕的形象,当司马懿大军追上的时候,蜀军把这尊雕像放在车上一推出来,吓得司马懿立刻退了兵。
●智慧之窗
这个故事令人心酸,让人心碎。一代智谋大师,屡战屡胜,所向无敌的诸葛亮,心力交瘁地死在了自己企望实现的北伐征程上。笑到最后的对手却是不敢与自己交锋的司马懿。这不能不让人想起了一句名言,以柔克刚。是胶皮战术、持久战术成就了司马懿。
尽管处境艰难难,司马懿还是能够笑到了最后,让人佩服。司马懿能笑到最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深层次看,司马懿背后站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魏国,而诸葛亮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比较弱小的蜀国,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都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对比。所以,在他们两个人博弈的过程当中,诸葛亮越来越紧张,司马懿却越来越松弛。因为诸葛亮根本就输不起,司马懿他能够输,他经得起输。客观上说,诸葛亮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持久的战争了,由于孔明清楚这一点,他才心急、焦躁,这便加速了他的死亡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