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治疗疾病
在云南有一位哈尼族医生,他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正坐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一条20多厘米长的大蜈蚣摆动着两排长足向他爬过来。他立即拔出刀砍下去,把蜈蚣一劈两段。可蜈蚣并没有死,它的两段身体一直在不停地挣扎和蠕动。过了一会儿,另外一条雄蜈蚣爬了过来,看到自己的同类在痛苦挣扎,它仿佛十分焦急,绕着两段身体转了转,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不久,雄蜈蚣又爬了回来,而且嘴里噙着一片嫩绿的叶子。哈尼族医生仔细地观察,发现雄蜈蚣把被斩断的蜈蚣的两截身体连在一起,然后把绿叶放在连接处,自己在一边静静地守候。过了一阵儿,奇迹出现了:那条被砍成两段的蜈蚣竟然恢复了一个完整的身体!它轻轻地蠕动了几下,然后爬进了草丛。大为惊奇的哈尼族医生拿起这片绿叶,照着它采回了许多同样的叶子。他做了个实验:把鸡的腿骨打断,然后敷上捣碎的叶子再包扎好。过了3天,解开一看,鸡腿骨已连接起来了。从此,他又多了一种止痛、止血、消炎、接骨的草药配方,这种配方疗效神奇,药到伤愈,他也被人们称为“接骨神医”。这种神奇的草就是“接骨草”,是忍冬科的一种植物,在我国南方的森林里生长。
说起来,植物真是一座医药的宝库,它们不但在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以前就发挥着治病救人的作用,即使在今天,许多特效药中的有效成分还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呢!谁不知道长得像个娃娃的人参呀!它可是能使人身体强壮起来的大补药。供人们食用的部分,就是这种五加科多年生植物的宿根。犯了咳嗽,医生经常给病人一包甘草片,其药用成分主要是从豆科植物甘草的根里获得的。俗话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那让人“苦不堪言”的黄连素存在于毛莨科植物黄连的根茎里。别看它苦,可它去火解毒、抑制细菌的功能真是独特得很呢,所以治疗拉痢疾、泻肚子的常用药就是黄连素片,良药苦口利于病嘛。现在,人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粗榧、三尖杉、美登木等植物中提取出抗癌的有效成分,让植物在攻克尖端医学课题方面也发挥出了作用。我国从古至今的民间大夫、中草药学家对植物的药用功能研究得最多,贡献也最大。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有一定的药效,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植物就能服务于人类。
当然啦,在外国也有数不清的药用植物。恶性疟疾的克星——奎宁,就存在于一种叫做金鸡纳的植物的树皮中。
金鸡纳树原产于美洲,生活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很早就知道了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但他们从不外传用金鸡纳树制药的秘方。
据说在17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伯爵夫人,由于不适应秘鲁的气候及饮食,不幸染上了疟疾,几天后就奄奄一息了。伯爵急得向印第安人求救,但印第安人没有理睬他。伯爵无意中发现了印第安人嘴里总嚼着一样东西,他暗中打听,才知道那东西是金鸡纳树皮,与防治恶性疟疾有关。伯爵闻知心喜,到金鸡纳树林中剥回一块树皮,煎汤给妻子服下,结果,病完全好了。消息传到欧洲大陆引起了轰动,人们想方设法也要弄到金鸡纳树。一个名叫加斯卡尔的德国植物学家受雇于荷兰人,化名缪勒来到秘鲁。他以帮助印第安人建立金鸡纳林场为名,大量收购金鸡纳种子,并用重金收买了海关人员,在一个黑夜里盗走500棵树苗,运到荷兰船上。但是,在海上的多日航行,使树苗大部分死亡,剩下的3株“幸存者”在爪哇岛上却奇迹般地生长繁殖起来。几十年后,爪哇岛上的金鸡纳树长成了树林,树皮的产量竟占到全世界的90%。连我国1912年和1931年先后在台湾、云南引种的金鸡纳树都是它们的子孙呢。
这种有着传奇经历的金鸡纳树是茜草科的热带树种。它的树皮中有好几种药用成分,不仅能治疟疾,还可镇痛、解热,并用于局部麻醉。所以,用它制成的金鸡纳霜用途可多啦。
自古以来,人们不但把人参看做是一种珍贵药材,还将它尊为药中之圣。2000多年前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指出: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另一本叫《图经本草》药书中记载:“使二人同行,一含人参,一空口,各走奔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心大喘,含者,气息自如。”在现代生活中,人参的神奇功效也屡见不鲜。例如,当一个人休克或虚脱,服用人参汤,就能很快苏醒过来;一个垂死的病人,如果给他口中含一块野人参,就有可能延长几天寿命。
人参的种种特殊功效,使得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一种起死回生的神药。伴随而来的,产生了许多怪诞离奇的传说,说什么人参是大地的精灵长成,有头、有足、还有眉眼,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甚至还说,在深山密林中生长人参的地方,人们常听到从地下传来的人参娃娃的啼哭声等等,这些离奇的传说,不仅来自人参的神奇药效,还和人参奇特的外形密切相关。
人参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主根长得像个小棒槌,从主根上长出许多侧根。人参的茎有地下茎和地上茎之分,每年春天,从地上茎上,长出一枚枚新叶。人参的叶是复叶,每枚复叶由5片小叶组成,小叶排列像手掌,所以这种复叶叫掌状复叶。到了夏天,从叶丛中抽出一根长长的花葶,花葶顶上长出许多朵黄绿色的花。花朵很小,直径只有5毫米左右。许多朵花像伞骨一样排列在一起,组成了伞形花序。到了秋天,从花序上结出一颗颗又圆又红的浆果。每颗浆果中含有2粒种子。当冬天降临前,人参在地上的叶和花统统枯萎死去,只留下了地下的根和茎渡过严冬,等待来春重新长叶抽葶、开花结实。
在人参的各个器官中,就数根和地下茎长得奇特,它的主根,很像人的躯干,在主根上端两边,常常一边长出一条侧根,好像人的两条胳膊。主根下端常常分成两杈,好像人的两条腿。主根上端的地下茎,好像一个人头。人参的地下茎在中药中叫作芦头。芦头上有许多脱落的叶基残痕,叫作鳞片。这些斑斑点点的鳞片,有时长得像人的眼睛、眉毛。这样,人参的地下部分,不就很像人的模样了吗?人参二字就是这样来的。在野人参和栽培人参二者中,野生人参更像人形,而且年龄越大,长得越像。
人参的寿命很长,野生人参可以活几百年。人参寿命的多少,可以从叶和芦头的形态上反映出来,人参的叶,在六年以前,各年数目不同。一年生的人参,只有一枚三片小叶的复叶,两年生的是一枚五片小叶的复叶,三年生的是二枚五片小叶的复叶,三年参才开花结实。四年参有三枚复叶,五年参有四枚复叶,六年参有五枚复叶,有时也有六枚复叶。生长六年以后,叶数不再增加,哪怕是上百年的参,每年也只生五枚或六枚复叶。所以寿命超过六年的人参,就不能用叶的数目来确定年龄了,但是可以用芦头上的鳞片数目,估计年龄的长短。鳞片越多,人参年龄就越大。
在自然界,人参的分布区域很狭窄,我国的人参只分布在长白山、小兴安岭东南部和辽宁省东部山区。国外仅朝鲜和俄国的西伯利亚东部有分布。分布区域之所以狭窄,同它的生活习性很有关系。人参非常娇贵,对生活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它喜光又怕光,一方面要求长日照,另一方面又不能烈日直射,因为叶片在烈日下很快就会被晒焦。它喜水又怕水,要求土壤中水分不能少于30%,否则根就会枯死,但土壤中的水分又不能超过50%,否则根部呼吸就会受阻,导致发育不良。人参还要求肥沃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森林土,平均气温要在-10℃~10℃之间,年降水量要在500~1000毫米之间。我国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松针阔叶混交林,这种混交林,光照适中,温度、湿度适宜,土壤又肥沃,最适于人参生长。所以采参人都到红松针阔叶混交林中去寻人参。
野生人参果实成熟后,被一种叫做棒槌鸟的小鸟啄食,然后随着鸟类传播到远处,萌发成苗。人参的药用部位是它的根,一棵野人参要生长50年以上,根才能发挥明显的药效,这时根的干重不过50克。如果一棵根重400克的老参,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长成。人参的红色浆果鲜艳夺目,其生物学的意义本是要引起棒槌鸟的注意,便于种子传播繁衍种族,然而这红色鲜艳的浆果,也给一棵棵人参引来了杀身之祸,采参人主要是借助红色的人参果来发现它们的。人参在自然界的分布区域本来就很狭窄,数量很少,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大量挖掘,现已濒临绝灭。目前市场上见到的人参,绝大多数都是栽培的,野生参已极少见到了。
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的植物。人参属共有5种,除人参外,我国还有三七、羽叶三七和大叶三七。它们除具有滋补作用外,还具有止血的功能,尤其是三七,止血功能最好,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人参属的另一种产在美国和加拿大,叫作西洋参。西洋参也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但药力比人参温和得多。
何首乌这种植物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学语文里有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中提到:“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关于何首乌这个植物名称的来历,据说唐代农民何顺儿三代吃这种药而使白发变黑,他给孙子取名为“何首乌”。也有说一位姓何的老头入山修行,在山里天天挖这种植物的块根吃,使进山前的满头白发变黑了,因而管这种植物叫“何首乌”。当然这些传说不一定靠得住。
何首乌是蓼科蓼属植物的块根,它的茎藤叫夜交藤。何首乌为多年生缠绕草本。块根肥大,呈不整齐的块状,晴褐色,质坚硬而重。叶卵状心形,圆锥花序分枝极多,开小白花,瘦果具3棱。分布于全国各地,常生于山坡石缝间或路旁土坎上。
何首乌的块根像人形的也确实有,但是很稀少,即使吃了这样的块根也成不了仙。但是何首乌能治人须发早白是确定无疑的。这是因为在何首乌的块根里含有卵磷脂,这种成分是构成神经组织,特别是脑脊髓的主要成分,同时为血球及其他细胞膜的重要原料,并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及发育。这样能改善毛发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因而能防止人须发早白。何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养心安神。它还能治神经衰弱,贫血,头晕,腰膝酸痛等病,夜交藤入药,能安神、通络。
大蒜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可以治病。医生告诉我们,一瓣大蒜放在口中嚼,就能消灭口腔中的病菌。大蒜还可以防止病虫害,将大蒜捣烂加水,将这些水液喷洒在棉花上可以杀死蚜虫,而且效果很好。
大蒜为什么有这样的本事呢?原来,在大蒜里面有大蒜素,它杀菌的能力竟然大大超过青霉素。那些害人的葡萄球菌、链球菌、伤寒、痢疾杆菌遇到很少很少一点大蒜素就再也不能猖狂了。英国曾发生一场罕见的大瘟疫,死了很多人,但有一家人因为常常吃大蒜,居然逃掉了这场灾难。
远在5000年前,古埃及和罗马人就深信吃大蒜能治病,而且使人长得健壮而且勇敢。当时的医生常用大蒜给人治疗肠胃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告诉教徒,大蒜可以治毒蝎螫伤,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介绍过大蒜治疗狂犬病的方法。
在我国古代医药典籍中,大蒜的防病治病作用被大量记载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赤日炎炎的夏日,有一个人骑马急驰,忽然扑倒在地昏迷不醒,医生闻讯赶来,连忙将大蒜磨碎,用清水给他灌下,昏迷者立刻苏醒过来。这说明大蒜可以治疗中暑。李时珍还指出大蒜能治疗疮痈、疗肿、痢疾,等等,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美中不足的是,吃了大蒜以后,口中会有难闻的气味,古代罗马贵族就认为这是“下等人”的食品;英国教会曾经规定:嗜好大蒜的教士不得担任圣职;美国印第安纳州规定:吃过大蒜后4小时不得乘公共汽车,否则就是犯法,到影剧院去也要以违法论处。所幸的是,日本科学家已培育出一种没有气味的大蒜,它的营养价值还超过了普通的大蒜。
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大蒜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止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蔬中良药。更重要的是,大蒜还能从多方面阻断人体对致癌物质的合成和吸收,增加人体抗癌免疫力。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大蒜热”。
胡椒是一种藤本植物,攀生在树木或桩架上。它只能生长在年降水量2500毫米的热带地区,生长期中间还需要一段干热的间隔时间,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以及巴西等是胡椒的主要出口国。胡椒的品种有黑胡椒和白胡椒两种,趁绿摘下来晒干就成了黑胡椒,成熟后除去外壳,就成了白胡椒。
公元408年,西歌德人占领了罗马,他们提出索取罗马城的赎金为5000镑金子、3万镑银子、4000套丝绸长袍和3000磅胡椒。而在欧洲中世纪,“他没有胡椒”这句话,常用来描写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那时,胡椒可以作妇女的嫁妆、租税,还可以用作对士兵的报酬和奖赏。直到近代,荷兰和英国冒险者对胡椒仍有着特殊的兴趣,他们会为一袋胡椒互相残杀,为了拥有胡椒,甘愿赴汤蹈火,将种种危险置之度外。而在不久以前,装载胡椒的船只到达西方的任何一个港口,还被看成是件喜事。
一本早期的梵文医书谈到,可用胡椒来治发烧、痔疮和消化不良;中世纪的穆斯林医生认为胡椒可以通便、利尿等。中医认为,胡椒少量服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还可以治牙疼等。实践表明,感冒初起,服一剂葱姜胡椒汤,出一身汗,便可痊愈。
当然,胡椒用得最多的还是它的调味作用。今天,胡椒几乎成了一切食物的调味品,有人甚至把它加入冰淇淋中,有时俄国人还把它放进伏特加中。尽管不是样样菜都用胡椒,但菜里撒上那么一点儿,就确实别有滋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