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带属于多细胞藻类吗

海带属于多细胞藻类吗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洋生态系统世界上的海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因而海洋环境具有一定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海洋生态系统的次级类型远不如陆地那样丰富多采。当然,这两类生态系统根据具体的生境和动植物种类的区别,各自又可更分为许多个更次一级的类型。浅海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组成的形态结构,可用下图表达。
海洋生态系统_拯救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态系统

世界上的海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虽然辽阔广大,但由于海水流动性很大,使得各地海水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相差不多。因而海洋环境具有一定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海洋生态系统的次级类型远不如陆地那样丰富多采。

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可分为浅海带(也叫沿海带)和外海带两类生态系统(如图)。当然,这两类生态系统根据具体的生境和动植物种类的区别,各自又可更分为许多个更次一级的类型。

img103

浅海带和外海带

浅海带生态系统——异常富饶

生境特点

浅海带包括自海岸线起至200米深度以内的全部大陆架。这里接受河流带来的大量有机物,水中光线充足,温度适宜,海底构造复杂,有石质、砂质、碎屑及泥质等组成的不同海底生境,栖息着大量生物,是海洋生命最活跃的地带。

形态结构

植物(生产者) 浅海带的植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体型微小、数量极大、种类繁多的浮游藻类,主要由各种硅藻、绿藻、蓝藻、甲藻(如图)等单细胞藻类组成,藻体长度从几个微米到几十个微米,体型十分微小,肉眼无法看到它们。

img104

两种甲藻

另一类是体型大、营固着生活的多细胞藻类。主要由各种绿藻、褐藻和红藻组成,常见种类有海白菜(石莼)、海带、裙带菜、紫菜、石花菜等。

img105

几种常见的海洋大型藻类

在浅海带,浮游藻类随海流漂浮移动,分布几米到几十米的深处,在这个深度以下,逐渐为大型多细胞藻类所代替。这些多细胞藻类固着在浅海的岩石或其他物体上,形成了水下植被,人们常把这种植被称为海底森林。

动物(消费者) 浅海带的动物从生态角度区分,可分为浮游动物、自游动物、固着动物和底栖动物四大类。

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桡足类、箭虫和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幼虫组成,体型很小,但数量特别多,它们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受海流支配而在海中漂浮移动(如箭虫图)。

浮游动物分布在几米到几十米的深处,与浮游藻类分布的范围相同,这是由于它们以浮游藻类为食料的缘故。

img106

箭虫

浅海带的自游动物,有各种鱼、虾、蟹、乌贼、海星等。其中,鱼的种类很多,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马面纯等,它们一般不善于迅速游泳,分布范围与浮游生物的范围大致相同。

浅海带的固着动物大多为软体动物,也有少量棘皮动物(海胆等)和节肢动物(藤壶等)。其中的软体动物,在海岸附近的岩石上营固着生活,以抵御风浪的冲击,常见种类有贻贝、牡蛎、凿石贝、帽贝等。它们以种种不同的方式,牢牢固着在岩石等物体上。例如,贻贝能分泌出许多足丝(如图),这些足丝同锚和绳索一样,附在石上;牡蛎在岩石上固着也十分牢固,它的外套膜还能分泌出坚硬的石灰质外壳,给身体加了一层保护。节肢动物甲壳类的藤壶,不仅在岩石上固着十分牢固,而且许多个体互相粘在一起,以增加抵御风浪的能力。

img107

贻贝及其分泌的足丝

img108

藤壶固着生活的成体和自由生活的幼体

img109

比目鱼

浅海带的底栖动物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等。它们的多数种类采用底埋或在泥沙中穿穴的方式,把身体隐藏在海底泥沙中,如沙蚕、蛤蜊、蛏子等。鱼类中的比目鱼,身体扁平,是典型的底栖鱼类,它们平卧海底,一方面可以刨沙求食,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戒备。

微生物 浅海带的各种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还原者。它们把腐败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海洋植物吸收和利用。另外,它们本身也充当某些动物的食料。还原者主要分布在海底,少量分布在上层(附着在水中的颗粒性悬浮物上)。

浅海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组成的形态结构,可用下图表达。

img110

浅海带生态系统形态结构图

营养结构

浅海带的生物种类繁多,彼此间的营养关系非常复杂,但从几个主要生物类群之间的营养关系来看,可将浅海带的营养结构概括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如图)。

img111

浅海带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图

1.日光能;2.海藻;3.浮游植物;4.浮游动物;

5.大型上中层鱼类;6.小型上中层鱼类

7.比目鱼;8.鳄鱼;9.鲸鱼;10.鱼安鱼康;

11.底栖动物;12.微生物;

外海带生态系统——空间最大

生境特点

外海带指深度在200米以下的远洋海区。深度一般为2000~4000米,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根据海水中光线的强弱,把外海带分为两个垂直层: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洋表层和水深在200米以下的大洋下层。大洋表层特别是100米以上的海面层,光照比较充足,水温较高。200米以下的大洋下层,已经没有光照,一片漆黑。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压力急剧上升,每下伸10米,就增加1个大气压。在1万米的海底,压力为陆地表面的1000倍。深水层的温度低而稳定,全年都在0℃~2℃左右。

形态结构

植物(生产者) 在外海带,植物只有浮游藻类,其种类组成与浅海带的浮游藻类基本相同,但个体数量却少得多,这是由于营养条件远比浅海带差的缘故。浮游藻类全部分布在大洋表层,特别在100米以上的海水中数量最多。

动物(消费者) 外海带的动物可分为浮游动物和自游动物两类。

外海带浮游动物的特点是富含原生动物,如各种放射虫(如图)和有孔虫(如图);水母类在外海带浮游动物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另外,浮游的小甲壳类数量极多,是供养大、中型鱼类和须鲸(蓝鲸)的食物基础,例如一种磷虾,在北方某些海域,当大量繁殖时,可把几千米范围内的海面染成红色。浮游动物分布的深度与浮游藻类的深度大致相同。

img112

4种放射虫

img113

有孔虫

外海带的自游动物,大多分布在大洋表层,其种类有各种鱼类、海龟和鲸等。其中,典型的自游动物是鱼类。由于环境开阔,缺乏隐蔽条件,快速游泳是此处鱼类突出的生态特征。例如金枪鱼每小时可游16千米,并且可以不停地游下去,有人估计,一条长到15岁的金枪鱼,出生以来,可能已经游了100多万千米。外海带鱼类大都具有鱼雷型的身体和发达的运动器官,如各种鲨鱼、鲐鱼、鲅鱼等。有些种类的鳍极度特化,如旗鱼,具有特别长而高的背鳍,当在水面游泳时,背鳍露出水面可起帆的作用,旗鱼用这种方法每小时游速达到了80千米(如图)。又如大西洋中有一种飞鱼,胸鳍特别延长而扩大,当在水中遇到危急情况,能用力跃出水面,将宽阔的胸鳍展开,竟可以在海面滑翔飞行200~300米的距离。据测定,飞鱼起飞时速达50千米(如图)。

img114

旗鱼

img115

飞鱼

大洋下层由于生存条件苛刻,浮游生物完全不能生存。在自游动物方面,已发现的种类主要是鱼。大洋下层的鱼大都生有特别大的嘴和尖锐牙齿,任何活物让它们的利牙咬住,就很难滑掉。有一种巨口鱼,牙齿尖锐,眼睛很大,身体却很瘦薄,这是大洋下层鱼类普遍具有的形态。

由于大洋下层光线缺乏,有些鱼类的眼睛退化甚至完全消失。如瞎鱼,主要依靠长在身体的前端触须探索食物(如图)。

img116

瞎鱼

另外一些鱼类则具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借以辨别敌人和食物。在大西洋深海底层,生活着一种叫角鱼安鱼康的鱼(如图),背鳍的第一根鳍条长得又细又长,好像一根钓鱼竿,末端生有一块能发出萤光的皮膜,好像鱼竿上的一个诱饵。角鱼安鱼康平时总是将自己埋在海底泥沙之中,不停地摆动“鱼竿”,将小鱼引诱到嘴边,用这种方法进行捕食。

img117

角鱼安鱼康

细菌(还原者) 外海带的细菌的组成和分布情况,与浅海带细菌基本相同。它们一部分附着在大洋表层的颗粒状悬浮物上,另一部分则分布于大洋下层乃至大洋底层。

营养结构

外海带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浅海带基本相同。然而,由于从大洋表层到大洋下层,深达4000余米,甚至有的海域更深,从大洋表面到大洋底部各个深度均有动物分布,这些动物又都是肉食性,底部又没有生产者,因此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营养结构:下层动物吃上层动物,一层吃一层,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食物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