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许多地区的生物栖息地全部丧失,或者片断化,这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最主要原因。栖息地的丧失状况全球各类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纷纷灭绝。豺扰乱了栖息地物种间正常的生态关系栖息地片段化,不仅直接威胁种群的生存,还扰乱了栖息地物种间的正常生态关系,从而会产生物种的次生灭绝。在栖息地片断化后,这些生态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某些物种灭绝。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_拯救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许多地区的生物栖息地全部丧失,或者片断化,这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最主要原因。

栖息地的丧失状况

全球各类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纷纷灭绝。但在不同地区,栖息地的丧失情况常不相同,温带较轻,热带最为严重。

热带地区,由于分布着热带森林,因而是全球物种分布最丰富的区域,热带森林虽然面积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但它拥有世界50%以上的物种。正因为如此,热带森林大面积的砍伐,是20世纪后期物种灭绝的最重要原因。

全世界热带森林的面积究竟有多少呢?估计约有1500万平方千米。多年来,随着热带地区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早已将斧头挥向热带森林了,只不过开始时的砍伐时的速度不大罢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砍伐的速度越来越快。据调查,近年来人类正以每年20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对热带森林进行砍伐。人们普遍认为,目前保存的原生性热带森林面积,不过900万平方千米,分布很不均匀,有些地方几乎已经砍光,有些地方还残存一定的面积。如果不进一步加强保护,到21世纪上半叶,许多地方将难以再找到原生性热带森林了。

目前,只有非洲的扎伊尔盆地和巴西亚马孙河流域西部保存的热带森林面积较大;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南美北部的圭亚那保存的也较好,但面积较小。这些区域的热带森林,估计可能持续几十年,但能否保持到21世纪中期则很难说,主要是当地正在进行移民垦殖,刀耕火种。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南部朗多尼亚州,在1975—1985年10年间,人口从11万增加到100万以上,几乎增加了10倍。他们在1975年,砍伐了热带森林1250平方千米,到1982年增加到1万平方千米,而1983年达到1.7万平方千米。

我国海南岛的土地面积有340多万公顷,历史上几乎全为热带森林所覆盖,40年前尚有天然森林86万公顷,覆盖率为25.7%;现在只有33万公顷左右,覆盖率只有9.2%,而且大片完整的森林很少。云南西双版纳土地面积为192.2万公顷,40年前天然森林面积约105.5万公顷,覆盖率为55%;现在只有55.1万公顷,覆盖率下降到28.7%,只有勐腊保护区保护得较好,其他的地方大多残缺不全。

热带森林的大量砍伐,使大量物种丧失了栖息地,纷纷灭绝。许多科学家认为,全世界的热带地区,由于不断砍伐雨林,现在每年约有1万个物种消失。

栖息地的片断化

所谓栖息地的片断化,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栖息地(生境),变成很多总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新的背景基质所隔离。包围着栖息地片断的景观,对原有栖息地的物种并不适合,物种不易扩散,残存的斑块成了“生境的岛屿”。栖息地片断化虽然比全部消失要好一些,但往往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

为什么栖息地片断化会导致物种的灭绝呢?原因至少有三个。第一是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减少,第二是种群的活动空间缩小,第三是扰乱了物种间的生态关系。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就会导致物种灭绝

根据人们观察,发现每个物种的种群,都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才能生存和发展,特别是高等动物,更是如此。例如,在南非研究非洲象的科学家,认为25只的一群象,是维持种群的最小数量。居住在地球北方苔原地带的驯鹿,一个种群必须保持300~400头。羚羊群如果少于12~15只,就不太可能生存。对大多数高等动物来说,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不能少于100个。

为什么种群的个体不能少于一定数量呢?道理很简单,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少时,必然发生近亲繁殖,从而缺乏遗传变异,这就会危害种群的繁殖与发展。另外,种群个体数量少,也会产生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降低等问题,最终也会导致种群消失并进而威胁物种生存。

种群生存空间过小也会导致物种灭绝

科学家发现,对许多动物种群来说,要保持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还要具备一片足够的连续空间。例如美国的林业部门,为了拯救处于濒危状态的斑点猫头鹰,曾经努力使它的种群中个体数量保持在500只左右,认为这样就可以使这个种群生存下来。然而后来发现,这500只斑点猫头鹰,由于栖息地(森林)非常破碎和分散,幼雏的死亡率很高,繁殖的成功率下降,种群还是难以存活。人们从而认识到要拯救斑点猫头鹰,必须从增加种群个体数量和森林覆盖率两个方面入手,才能确保其生存。

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大约有近千只,生活在3万平方千米的保护区内,按说如此大的栖息地,完全能维持近千只大熊猫的繁衍生息,然而在保护区内有公路穿越,将大熊猫的栖息地分割成50多块,种群之间因而很难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有些科学家认为,如果大熊猫的栖息地现状不改善的话,不出100年,野生的大熊猫就会从地球上绝迹。

其他动物也需要足够面积的栖息地。例如,对于比较小的动物豺(如图)有连续7平方千米的栖息地,就足够它的一个种群生存。但对老虎的种群来说,60平方千米还嫌太小,甚至有人认为,一只东北虎雄虎的栖息地,就需要500~900平方千米。

img247

扰乱了栖息地物种间正常的生态关系

栖息地片段化,不仅直接威胁种群的生存,还扰乱了栖息地物种间的正常生态关系,从而会产生物种的次生灭绝。这种正常的生态关系包括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寄生生物和寄主的关系、虫媒植物和传粉动物的关系以及种间互惠共生的关系等。在栖息地片断化后,这些生态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某些物种灭绝。物种的这种灭绝,称为次生灭绝。例如,英国有一种大蓝蝶,具有特殊的生活史,它的蛹期必须在红蚂蚁的巢中发育。由于当地空旷地减少,红蚂蚁的巢穴相应减少,于是大蓝蝶濒临灭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