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必然反映,是一个时代的随行物,它所表现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地都打着作者所处时代的印痕,即使是作品所描述、抒写的内容是前代的事情,但也一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产物,带有当下这一时代的特征。所以说,文学作品的创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够脱离开时代,只有植根于时代,与时代同行,才能彰显出其存在的价值,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失去生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离不开时代大背景的衬托,因为谁都无法超越时代、超越一定的社会阶段,也只有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性。
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筑中国梦的辉煌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不断弘扬,诗词振兴正逢其时。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诗词作为重要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使命不言而喻。诗词要发展、要振兴,就是要与时俱进,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思变。如何创新思变、如何使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繁荣,继续保持千年不变的活力,这就需要另辟蹊径,打破旧的窠臼,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这条新的路子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路,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诗词创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就为诗词创作指明了方向。
诗人只有走出书斋,直面现实,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生活气息。有了“生活”的诗作,一看就真实自然、淳朴清新,而不是闭门造车、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现在在诗词创作中存在的通病是诗人描写个人感情方面的作品较多,比如思念、送别、交际、旅游等等,题材单一,内容雷同,视野狭窄,难出精品力作,意义也不大。还有一些时政诗,无法在大背景下创作,政治术语多,导致概念化,枯燥无味。如写了“神六”写“神七”,写了“神七”写“神八”,缺乏深刻的意境,更谈不上有什么思想感情,干巴巴的没人愿读。唯有走出去,沉下来,与火热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接应地气,感触实情,与勤劳的人民围坐在一起,打成一片,聆听教诲,才会使创作的活水疏通,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活泛起来,这也是诗词浴火重生的唯一出路,待在故纸堆里仿古、崇古、复古只有死路一条。诗人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要发出时代的先声,要通过诗词作品成为时代进步要求的热切呼唤。
时代呼唤优秀的诗词作品,宁夏有着边塞文化的传统,边塞诗词更是名重一时。诗人们要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人民为师长,学习他们的语言、体验他们的感受、传达他们的心声;以生活为母体,紧贴生活的肌肤,汲取丰富的营养,真正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来,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继承和发扬边塞诗词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着力表现积极的时代意义,使宁夏的边塞诗词创作一枝独树而百花齐放,而万紫千红。让我们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时刻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不断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为火热的时代而歌,为伟大的人民而歌!
(原载2015年2期《夏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