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岭生物群陈列标本

关岭生物群陈列标本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关岭生物群陈列标本图2-1 关岭生物群面貌 1.Traumatocrinus sp.;2、花瓣海百合;3、关岭鱼龙; 4.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m;5.Halobia(海燕蛤)图2-1-1 Traumatocrinus sp.创口海百合:200多年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此类海百合是营浅海底栖的生活方式。腹部呈宽的穹圆形,具显著的腹中棱。这类双壳动物的壳体薄,与足丝有关的足丝凹口、耳等结构发育。前颌骨和齿骨均分布有牙齿。鱼体全身仅分布有6列纵向鳞片,包括背、腹鳍各一列,侧线鳞列和背侧鳞列各两列。
关岭生物群陈列标本_澄江、关岭、热河

第五节 关岭生物群陈列标本

(除来自于馆藏外,部分来自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

img15

图2-1 关岭生物群面貌
1.Traumatocrinus sp.(创口海百合);2、花瓣海百合;3、关岭鱼龙; 4.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m(多瘤粗菊石);5.Halobia(海燕蛤)

img16

图2-1-1 Traumatocrinus sp.(创口海百合)

创口海百合:200多年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此类海百合是营浅海底栖的生活方式。但经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地质学家的研究,创口海百合是通过根部所发育的须状根附着在漂浮树木上生活的,从而证明创口海百合并不是固着生长的,是一种营假浮游生活方。

img17

图2-1-2 花瓣海百合

花瓣海百合:腕扇长13.5~17mm,宽16.8~20mm,分散角约90°~110°。腹面凸出,背面微凹,光滑。腕扇中部厚约4.8mm,腹沟分支3次,沟深,沟旁刻痕清晰,脊顶平,或微凹,脊的始部比沟略宽,但末端则比沟稍窄。腕的末端有22条腹沟,左右对称排列。正模标本盖板非常清楚,两行六边形盖板,顺沿腹沟排列,非常整齐规则。盖板薄,两行盖板的中间缝合线处稍微凸起,向两侧倾斜。沟底与轴沟之间的“隔板”较厚,平整。此种“隔板”过去曾被称为“内盖板”。另一标本盖板也很清楚,在腕扇始部的两行盖板保存完整清晰。腕的始端关节面呈马蹄形,宽2mm,高1.5mm。中孔与腹沟始端相连,呈漏头号状。

img18

图2-1-3 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m Hsu,1940(多瘤粗菊石)

多瘤粗菊石:壳体大,外卷,呈厚盘状。腹部呈宽的穹圆形,具显著的腹中棱。旋环横断面略呈倒梯形。侧部向脐部倾斜,至外旋环前部有变平趋势。脐部宽而深,脐缘不明显。外旋环后部和中部的腹侧缘上,具有粗大高突的纵瘤。侧面上横肋粗短,至外旋环前部,纵瘤变弱成为瘤,侧面上横肋亦变弱。缝合线的第一侧叶相当宽,第一侧鞍宽而深,鞍顶平缓,第二侧鞍较高,外上部向脐方歪斜。

img19

图2-1-4 Protrachyceras costulatum(Mansuy),1912(肋前粗菊石)

肋前粗菊石: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近内卷呈厚饼状或扁饼状。腹部窄圆,腹中沟明显,两旁的腹棱上有两排瘤。侧面饰有微弯的肋纹,肋上有若干排成旋转状的瘤。具亚菊石型缝合线,每边有两个分齿不长的侧叶。

img20

图2-1-5 Trachyceras aon(Munster),1834(阿翁粗菊石)

阿翁粗菊石:壳体半内卷,呈盘状。腹部较窄;旋环高,断面略呈半椭圆形;具腹中沟,两侧各具两排瘤。侧面稍凸,饰有弯曲的横肋,横肋大多数在侧面内围分叉,横肋上具8排瘤。脐部较小,脐缘上具1排瘤。缝合线未见。

img21

图2-1-6 Halobia(海燕蛤)

海燕蛤:壳中等大小,铰边长直。壳顶略膨隆,位近中略靠前。前耳宽大,与壳体之间有1条深沟分隔。壳面放射线细密,一次分叉,分叉合成对地延至腹边,呈不规则波曲。后三角区狭。同心圈发育在壳顶区附近。

img22

图2-1-7 双壳类化石

双壳类化石:关岭生物群中的双壳类化石数量十分丰富,但属种单调。经研究主要是海浪科的海燕蛤属和斜蛤等。这类双壳动物的壳体薄,与足丝有关的足丝凹口、耳等结构发育。它们活着的时候不用在海底泥沙表面上爬行移动,也不像其他穴居动物那样深埋海底沉积物中,而是以足丝附着在珊瑚、苔藓、藻类或其他漂浮的物体上随波漂流,营假浮游生活,并以水中苔藓、藻类或一些菌类微生物为食。

img23

图2-1-8 Saurichthys sp.(龙鱼)

龙鱼:是辐鳍鱼类的基干类群;个体中等,长度10~50cm不等。头部长度超过全长的1/3。吻部强壮,向前呈尖状。鳃盖骨呈长椭圆形。前鳃盖骨略呈横四边形,后缘高度约为鳃盖骨高度的1/2。上颌骨形状类似古鳕类的菜刀型,眶前部极低,眶后部高。前颌骨和齿骨均分布有牙齿。牙齿呈尖锥状,高低相间。颌骨骨片表面具有密集均匀分布的条纹状纹饰。鱼体全身仅分布有6列纵向鳞片,包括背、腹鳍各一列,侧线鳞列和背侧鳞列各两列。侧线感觉管从侧线鳞中部通过。胸鳍紧靠头后部生长,腹鳍位置靠后。背鳍、臀鳍位置相当,均位于距尾端1/4全长的位置,背鳍稍小于臀鳍。尾鳍原始正型,为典型的龙鱼类型。

img24

图2-1-9 Small fish cf.petlopleurids(肋鳞鱼类近似种)

鳞齿鱼:体呈纺锤形,中等侧扁。鳃盖骨很发育,前鳃盖骨窄,弧形,鳃盖骨数少,后齿粗壮,各鳍的棘很发达,鳞片较厚且大,表面光滑或具有纹饰,呈覆瓦状排列。

img25

图2-1-10、11、12、13、14 鱼龙

鱼龙:皮肤表面赤裸,无鳞或骨片,因含有大量的黑色素而呈黑色。原始的鱼龙并非像鱼,而是更像蜥蜴,为了更好地适应海洋生活,他们的形态慢慢发生变化。身体变得扁而细长,嘴巴也逐渐加长。尾椎慢慢向下弯曲,形成星月状强壮巨大的尾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