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苏卷良
最近几年,静宁的苹果跟烧鸡一样火了,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但凡来到静宁的人们,都要特意带走几箱果子,好让家人、亲戚朋友们尝个鲜。静宁这个地方也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苹果之乡”了。
其实,在我念小学的时候,静宁还没有栽种多少果树。那时爷爷做生意,从陕西礼泉带来两棵树苗。奶奶像对待珍宝一样,把两棵树苗栽种在自家后院,精心照料。来年开春,两棵苹果树开始发芽、抽叶,茁壮成长。那是当时村里唯一的两棵苹果树,足以让一家人感到自豪。
没几年工夫,果树长得枝繁叶茂,绽出朵朵粉嘟嘟的花儿。那时人们不懂得疏花、掐果,只让那些果子竞相生长。金秋到,硕果满枝,果香宜人。我喜欢站在树下,迎着透过稠密树叶洒下的阳光,眯着眼睛虔诚地数着一个个诱人的果子。等得到奶奶的应允后,我和哥哥便爬到树桠上,摘下一些果子,塞满书包。这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课间十分钟,我郑重地从书包里掏出苹果,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小刀,神气地在上面划一个“十”字,平均分成四块,分给围上来的伙伴们。有时,跟伙伴们玩耍怄了气,第二天,我便不理睬他们,只把苹果分给那些我“喜欢”的伙伴。得不到苹果的伙伴们,眼巴巴地看着我,便只有流口水的份儿。
天高云淡,空气洁净,奶奶趁着天气好,忙着采摘果叶,有时我和哥哥也会帮忙。采来的果叶盛满一大笸箩,再一片片仔细地剔除掉残叶、病叶。选好的果叶先用清水淘洗几遍,把泥土洗干净,放在筛子上,晾干水分,然后一层层平整地铺放在蒸笼里。奶奶把这个过程叫“出汗”。“汗”出得好的果叶才会长久放置,不会虫蛀腐烂。出了笼的果叶还要放在锅里煨小火烘烤,加点糖慢慢焙干。火大了,就会焙焦,味道略苦;火小了,焙不出色度,味道出不来。大概40分钟左右,一锅又红又脆的果叶就焙成了苹果茶。等有了闲暇,奶奶便把苹果茶分装成小袋,给自家留点,然后走街串户,分送给邻居和亲戚们。苹果茶跟茶一样,是人们解渴的好饮料。茶性浓,苹果茶性淡。泡一壶苹果茶,橘红清香,喝一口,甜蜜蜜、香喷喷,沁人心脾。
1986年初,静宁县第一次提出了发展林果业的构想。当时人们的观念还比较陈旧,大多数人执拗地坚守着传统的农耕模式,不愿种果树。乡政府把树苗拉到村庄里,免费提供给村民栽种。我家后院的两棵苹果树是秦冠,树形大,果子皮厚,耐储存,但市场价格不太高,销路不广。这次乡政府拉来的苗木是红富士。红富士果子色度亮,皮薄,肉质致密,细脆,果汁多,口感佳,市场销售快,价格也高。
随着静宁苹果的声名鹊起,价格也一路飙升,人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尝到甜头的父亲为了掌握更多的果园管理方面的知识,去新华书店买了《苹果优质高产栽培》、《果园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果树方面的书。父亲便少了打麻将喝酒的悠闲时光,一个人常常在煤油灯下熬个通宵,还拿出珍藏多年的塑料封皮的本子,在上面时不时地做个摘要记录,写点所思所感。后来,县果业局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在政府大院里培训授课。父亲更是不辞劳苦,骑着自行车到乡上,硬是没落下一回。每一回,他都是热情高涨,问这问那,让专家们解惑答疑。
现在,在静宁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从雷大梁出发,途径仁大、李店、治平,N个乡镇连在一起,成千上万亩果林,像手执刀戟的战士,齐刷刷地站立着,没有尽头,密不透风。浩瀚的绿色海洋,自川道涌向山顶,恍若让人置身于世外桃源。清风拂过,树叶“沙沙沙”作响,似乎它们也在低语,诉说着一段段与苹果有关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