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亢 霖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先被“高尚”这个词儿弄蒙了。高尚当然指咱们人类的道德品质了,可不知从哪一天起,有了“高尚社区”“高尚人士”之类的说法,“高尚”似乎指向了财富和地位。
那么,逼着“高尚人士”必须“高尚”,是不是顺理成章呢?
9月3日大阅兵,万众欢呼,热血沸腾。也有人没跟着一起沸腾,或者说没有表现出万众一心的气概,比如在微博上晒娃的那位女明星,就引起“群情激愤”,在网上被群起而攻之,导致她“压力山大”,不得不公开道歉。其实,她虽是华裔,却是美籍,与大阅兵时热血沸腾的国人完全是不同背景。这令人联想起数年前另一位华裔明星,她为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输给中国的林丹)得了银牌而骄傲,被爱国网友怒斥“你是中国人吗”。其实人家是马来西亚籍,为本国选手加油天经地义。
在以上“高尚人士”的遭遇中,“高尚”的歧义又凸显了:不仅有指称道德情操和财富地位的不同,同在道德层面,你所认为的“高尚”跟人家的认同也不见得一样。大家有不同的成长、教育背景,不同的国家、族群归属,不同的宗教信仰。你不能指责一位见到佛像不跪拜的基督徒不虔诚,也不能逼着一个美国人见到五星红旗就热泪盈眶。
当然,人类总有一些共同的是非善恶标准,也有一些共享的“高尚”。比如最近德国人举国欢迎难民,举世称赞。那么,假如德国人都排斥难民怎么办?是不是该全球口诛笔伐?
假定的问题不好回答,那就再拿“高尚人士”开刀吧。前一段时间,天津港发生爆炸事故,全国人民关心。这时候一个“高尚人士”就被盯上了,他是马云。在大众的想象中,马云近几年风头出大了,那这个时候总得有点儿表现吧,于是齐声催逼:“马云你那么多钱留着干吗,几辈子都花不完,还不赶紧捐款。”捐少还不行,“谁叫你钱多呢”。在这种情况下,马云的许多道理不能讲,比如他虽然挣得多,可在经营过程中纳税、解决就业,没少回报社会;比如可能他本就打算捐款了,现在这样一弄,显得他不是主动而是被逼迫的。
这又让人忆起多年前的一件事。在那场巨大的灾难后,王石因为捐款数额及他规定员工的捐款上限一事遭到责骂,一向有个性的王石一开始还硬扛,但后来不得不道歉,改弦更张。看来,“高尚人士”如何在社会自处,是一门功课。
那么,社会如何面对“高尚人士”,或者一个普通人该不该要求别人必须“高尚”,算不算得上一门功课呢?
看看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比尔·盖茨致力于捐款做慈善,自然得到赞誉;乔布斯没听说捐款多厉害,但得到的评价是“苹果公司本身就堪称一项慈善事业”。那创办了阿里巴巴的马云算不算已经做了慈善呢?即便没做慈善,是不是大众就得强逼着人家当“散财童子”呢?
我认为晒娃的星妈、捐款的王石都不必道歉,当然,公众人物的举动都有今后形象、利益的考量,未必是真心。但道理是明摆着的:有号召学雷锋的时代,但没听说过逼着人必须当雷锋的逻辑。
最近,其实还有一位有钱的“高尚人士”受到关注,是在海外。王健林买下了马德里的地标,打算拆掉重建,引起了当地一片保护文物的呼声。西班牙人可能会运用法律手段、人情劝说,请王健林手下留情,但会不会斥责他“不爱国”“不热爱西班牙文化”“不配当西班牙人”,值得观察。
其实也有“高尚人士”反过来要求普通人“高尚”的,比如也是灾难过后,曾有名人“含泪劝告”罹难者家属要“情绪稳定,顾全大局”。在这个时候,只能说,在逝去的亲人面前,你无权要求别人更“高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