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最具权威的天外小行星撞击地球学说
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茨等研究认为,“在距今6500万年前,一个直径几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这一撞相当于几万个原子弹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撞击力可达1015吨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卷着尘埃的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起,直冲天空,而后弥散开来,最后把整个地球都笼罩在里面。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两年。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断了,因而大量枯萎、死亡。吃植物的素食恐龙因此相继死去。以后,吃肉的恐龙也由于失去了食物而灭绝了。”[1]这是多么动听的一个故事啊!后来这一理论不断地被许多科学家给予支持。因为他们在加勒比海和美国的阿华州发现了行星撞击的痕迹;还发现在6500万年前世界各地沉积物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铱元素,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也有科学家认为铱元素在地球内核大量存在)。[2]
我认为既然天外小行星能撞击到地球上,那么我们现在应该能够看到天外小行星撞到地球上的星体部分,即便是经过几千万年的风化也应该能够看到一部分残余。我认为这个所谓的痕迹应该在地球上找原因,而不应该是在外星上找。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吸引力是相当巨大的,既然天外小行星能落到了地球上,那么它肯定是不会离开地球的,在地球撞击处应该能看到星体。科学家们还认为地球上的铱元素大多存在于天体,但另有科学家认为铱元素在地球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幔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
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3]。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外小行星撞击地球理论不应成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