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没有意义,只有刺激

没有意义,只有刺激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任何一种面向大众的沟通形式,刺激点都必须越来越直接,否则就会失去受众。以文字而言,写文章不再需要铺垫和论证,而要直接抛出观点,在逻辑上尽快形成刺激和挑逗,后来逻辑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转折,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可以造就一个“梗”。“梗”是产业——段子手生产“梗”,去投喂那些时刻准备“哈哈”大笑的人们。但在这些转换发生的过程中,意义流失了。多数人会选择可见的刺激和快乐,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意义。

文_草 威

坐火车回家,取票时看到旁边的一对姐妹在用手机做直播。直播什么呢?直播等火车。尽管我很清楚,现在直播已经无处不在,但我还是没想到,它竟然这么无处不在。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儿,说到互联网上流行现象的三个最显著的成因:性、无聊和免费。照此看,直播一个也没落下,这也就构成了它无处不在的充分条件。

换一个角度讲,虚拟世界快速扩张的奥义在于削减了获取快感的成本。你想,即便是那些在直播间里一掷千金的人,绝大多数也是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得到了“炫富”的满足感——如果是在现实中的斗富场,他们恐怕要付出更多才能胜出。

直播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形式,它注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互联网使人们获取快感的路径骤然缩短,同时门槛也骤然降低,人们很容易满足于感官上的需求,这种满足甚至常常是过量的。

作为一个从纯粹的线下世界乔迁到互联网世界的敏感人类,我深知科技正在努力地发现、梳理、规划和满足人们的需求,这让我们享有了不可思议的便利,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但与此同时,我发觉人们生活的内在逻辑也在发生着改变:当虚拟世界能够大量供应多巴胺、生产标准化的快感后,人们便很少再去奋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那些所谓的意义被解构为一个个感官刺激。换言之,刺激正在代替意义。

对于任何一种面向大众的沟通形式,刺激点都必须越来越直接,否则就会失去受众。以文字而言,写文章不再需要铺垫和论证,而要直接抛出观点,在逻辑上尽快形成刺激和挑逗,后来逻辑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转折,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可以造就一个“梗”。“梗”是产业——段子手生产“梗”,去投喂那些时刻准备“哈哈”大笑的人们。文字成了把戏。

我看到大多数人为此开心,但我常常觉得荒唐。

如今,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打开摄像头,开启直播,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可以向全世界分享任何一个重要的时刻?我们是否不再需要那些扛着摄像机四处探访的记者?是否还意味着我们可以瞬间跳到一个事件的幕后?记者的功能似乎被一种科技手段替代了,但你只要想一想,就会意识到,这并不能代表直播可以和一次深入的视频报道等量齐观。因为好的记者并不止于报道事件的表面现象,而是要尽可能地呈现真相。但在这些转换发生的过程中,意义流失了。

在性、无聊和免费构筑起的世界中,人们愿意自发地将一部分的私生活放置到公共空间,也愿意陪着一个陌生人漫无目的地消磨一整个夜晚。从前那些看似坚固的生活逻辑在悄然剥落,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现象。观念在被形式影响和改变着。

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在虚拟的世界里轻易获得几乎所有我们能够感知的快感。那时候大概会有一些很厉害的商业公司推出一种像棺材一样的东西,人们躺在里面,脑袋上接上电极,就可以进入比特搭建的极乐世界。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商品,我猜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相继钻到那口想要什么就来什么的“棺材”里,那时生活的意义被消解了,“棺材”之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已不再重要。多数人会选择可见的刺激和快乐,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意义。

尽管我们说不清意义究竟是什么,但我猜想,假设在很远很远的未来,人们不再关心生活有何意义的时候,也许会有这样一个场景出现:有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发现,这是一个空旷的星球,这里有文明的迹象,却一片死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