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鼓文中各个石鼓图片

石鼓文中各个石鼓图片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曹宇先生编著的《石鼓堂尺牍》出版了。曹宇1969年底从西安美术学院分配到麟游县文化馆,搞群众文化工作,是专职美术创作员。逐渐地曹宇就在全校学生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喜欢美术的学生,视曹宇为偶像。曹宇不在“四条汉子”之内,但他是“四条汉子”的帮头。  再后来,我高中毕业,在麟游工作了几年,调回老家灵台,就更见不着曹宇的影子了。曹宇老了,我也不小了。  曹宇有一句口头禅,戏称干文化叫“玩文化”。

——序曹宇《石鼓堂尺牍》

  曹宇先生编著的《石鼓堂尺牍》出版了。这不但是他40多年文化苦旅行踪的全面展示,而且汇集了他和中国文化精英交往的手札书信。他和全国1000多位著名书画家有长期的书信往来,如中国书坛泰斗沙孟海、启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学者楚图南,中国文化名人、国学大师文怀沙,中国书法大师欧阳中石、沈鹏,国民党资政陈立夫等。还有辛亥革命老人孙墨佛、鲁迅战友汪占非,以及社会名流、大专院校教授、在校学生,他从众多的书信中选取120多幅手札,整理编印了《石鼓堂尺牍》这不但是研究曹宇、认识曹宇的一部好书,也为我们研究石鼓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很值得一读。先生嘱我作序,当是一种责任。

  认识曹宇先生,是很久以前的时候。

  那是1972年,我在麟游中学上学。曹宇1969年底从西安美术学院分配到麟游县文化馆,搞群众文化工作,是专职美术创作员。那时的曹宇是20多岁的小伙子,年轻气盛,专业特别优秀,经常在文化馆外面的围墙上画壁画,办墙报。因为文化馆和我就读的学校正好对面,隔街相望,每到课间时,我们一大帮学生都跑出来看他在墙上画画和办墙报,为此挨了老师不少批评。逐渐地曹宇就在全校学生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喜欢美术的学生,视曹宇为偶像。他一有时间,经常来学校会见他的那一帮秀才朋友。学校里当时的老师都是从北大、清华、厦大、川大、西北大学、陕师大分配到这里教书的“黑五类”子女,和曹宇的年龄一般大小,他们可以说是脾胃相投,气味相通,经常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中有杨茵、曾祥茂、辛烈、邓汉章等,在麟游文化教育界影响颇大,被人们戏称为“四条汉子”。曹宇不在“四条汉子”之内,但他是“四条汉子”的帮头。曹宇思想活跃,思维敏锐,点子很多,少了曹宇,那四条汉子的“沙龙”就没了核心,少了气氛。曹宇走路如风,说话如钟,一进校门大老远处就直呼朋友姓名,他们那种默契让人好生敬畏。曹宇一进学校大门,我们全班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曹宇来了。”如此反复几遍,有时学生叫得曹宇都听见了,朝我们这边一望,学生吓得都缩进了教室。所以,曹宇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神奇的印象,学生在聊天的时候以曹宇为话题,能谈论好长时间,都说他如何画画,如何来学校见他的那帮朋友,如何走路,谈笑如何风趣、幽默,如何如何匆忙地穿行于麟游的大街小巷,风风火火地干着他所钟情的事业。

  这就是我最初所知道的曹宇。

  后来,曹宇因工作需要调到宝鸡市群艺馆,从事美术专业创作。在我们学生中间,似乎有一种失落:“曹宇调走了,唉,见不到他了!”

  再后来,我高中毕业,在麟游工作了几年,调回老家灵台,就更见不着曹宇的影子了。听灵台博物馆的人说,曹宇还来过几次灵台,我很遗憾,没有见到曹宇,但曹宇的影像在心里一直抹不掉。

  2001年初秋,我在文化馆工作;房子就在灵台上院里,房子前面悬挂着一口明昌铁钟。有一天中午,听见有一个人在钟亭子里说话,口音很熟悉,出于感觉,我上前询问,他说是从宝鸡来的,我一看面相很熟,我说:“你是曹宇老师吗?”他说:“我叫曹宇。”“你就是在麟游文化馆工作过的曹老师吗?”他说:“是呀!”“哎呀!真是天大的缘分!”我自报家门,说我也在麟游工作过。我赶紧请他来到了我的房子,让座、倒茶、敬烟。他不抽烟,那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热乎劲就别提了。几多回忆,几多话长,几多感慨!真是人生匆忙,岁月苦短,弹指一挥啊!曹宇老了,我也不小了。临别的时候,我签名送了他我刚出版的《母亲河》《灵斋墨缘》和我的书法,他给我留下了他的墨宝。从此,就和曹宇电话、书信往来很是频繁了。

  曹宇依然不改初衷,走路还是那样风风火火,说话还是那样朗朗如钟。

  我很清楚地记得,有次曹宇因为招生来灵台,留宿在我房间。在一个明月朗朗的盛夏夜晚,我和曹宇的老同事雷志杰先生坐在我的房子外面纳凉。古灵台院内,月光如水,灵光闪烁,我们的话题和那如水的月光和那冥冥的灵光糅合在一起,那种感觉好生惬意、畅达。听曹宇话古论今、红尘见闻和他离开麟游的经历,我对曹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曹宇以文化为终身事业,他画画、写字、篆刻、剪纸、雕塑无不精通,且样样出手不凡,尤擅版画、中国画、书法、篆刻、雕塑。他的版画《忆延安》《春催桃李》《家乡美》等30余幅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展出、发表;中国画《老虎、狮子和牛》《几度沧桑》入选全国及省六届、八届美展,获陕西省创作奖;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国内外书展,被全国多处碑林、博物馆、美术院校收藏刻石、雕塑《腾升》《三凤鸣春》相继问世。他的好多作品在《人民日报》《书法》《美术丛刊》等报刊发表。他主编出版了《中青年书法家谈书法》《龙泉青瓷杯全国中师书法大赛获奖作品集》《全国城市印社篆刻联展作品集》《秦川黑白木刻选》等书。如今的曹宇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旅游文化学会会员、中华民族团结友好协合理事、宝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政协委员、歧阳印社社长、炎帝研究会理事、菲律宾世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西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京大学教授。

  曹宇有一句口头禅,戏称干文化叫“玩文化”。50岁以后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间,他深知年华的有限和时间的宝贵,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个人的艺术创作是一种自身的文化积累,那是终生永无止境的追求,如果用自己的文化思维去考虑、开发文化资源,形成广阔的社会前景和经济效益,惠及后代,造福千秋,这是一个文化人应具备的长远目光和理想追求。”基于此,曹宇利用自己的艺术才能,把艺术思维的目光投向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玩”起了以大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资源开发,大手笔运作,有效地利用了文化资源。

  在唐代的时候,陈仓出土了石鼓,震惊世界。有“石刻之祖”之称的石鼓文,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其上文字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十首四言诗描绘的是秦王到渭水两岸秦岭山麓游乐、狩猎、祭拜的场景,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史料,被康有为称为“中国第一古物”。这十块石鼓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自唐代起,就有大诗人杜甫、韦应物、韩愈先后作诗描绘石鼓文,足见其珍贵。曹宇利用这一民族瑰宝,于1991年创办了《石鼓》杂志;它是以研究金石文字、篆刻、书法技法、书坛信息为内容的专业杂志,受到中外爱好者的支持和好评。

  1992年,《石鼓》杂志因为经费原因停刊,但对石鼓文的研究还在继续,并对石鼓出土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石鼓译意创作出了十首《译石鼓文诗》。曹宇为了弘扬石鼓文化,选择一枚重12吨、直径1.5米、高2米的巨石,将在石鼓出土的地点——宝鸡刻制二十世纪新石鼓。这一壮举将在国学大师文怀沙的指导和支持下,其成果不久将向世人呈现。因石鼓表面缺损,石鼓文所描绘的内容千百年来一直是石鼓文研究领域的难题。曹宇经过10多年的研究,他用10幅国画描绘了10块石鼓上的十首石鼓文、诗歌描述的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陕西瑰宝”,他也因此成为“石鼓文图”第一人。曹宇重新拿起笔画石鼓文图已经是2000年之后,这时,他已经对石鼓文的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为了能准确描绘,他借来了兵马俑的图像资料,根据兵马俑中人物的衣着打扮、纹饰绘制秦代人物。起先的10幅画画好后,拿到北京给石鼓文专家一看,说时间不对,衣着不符合朝代特征。他然后拿回来重新考证史料,重新绘制。他的石鼓文图不光要被美术家那双审美的眼睛“通过”,更得让石鼓文专家那双注重史实考证的眼睛“通过”。于是,他不光拿给美院的老师“审批”,更要拿给石鼓文专家“审批”。在奔波数年修改3稿后,到了2007年,这10幅石鼓文图终于定稿了。10幅《石鼓文图》各件既是单幅作品,又有相互联系,堪称大观,连接在一起近乎四丈,文图再现了先秦政治、军事、民众生活、飞禽走兽和自然风光。对人们了解、研究先秦历史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一直关心支持曹宇研究石鼓文化,并题辞“岐阳石鼓、碑刻之祖”;中国书协顾问、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也为石鼓图题了词:“猎碣重光”;日本东丘印社社长川合东皋先生的题词是“珠联璧合”;书法大家谭建丞题辞“金石寿,书画缘”。有关专家也对《曹宇石鼓文图》给予了高度评价。陕西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授予曹宇先生“构建和谐陕西2007年书画界新闻人物”奖。

  《曹宇石鼓文图》脱稿后,《华商报》《陕西日报》《西部建设报》《宝鸡日报》等报刊作了长篇报道。各地发来贺诗、短信,祝贺《曹宇石鼓文图》问世。户县政协王仲第吟诗祝贺:“石刻之祖石鼓文,堪称瑰宝何须询,深奥难解其中意,以画释意唯曹君。”书法家刘侃道:“先秦猎碣出陈仓,识文唐人有韩张,文豪沫若研其意,吟诗作图石鼓堂。”曹宇正准备在北京和全国各地进行展出,把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向世人进行展示、宣传。

  1995年,经过曹宇多年的考察论证和多方面的多方努力,修建了炎帝陵,建议重修中国大散关。现在,规模宏大的炎帝陵和大散关吸引了世界各国游人,成为宝鸡市的旅游亮点。

  1996年,在国家社会办学的号召下,他带头办起了西秦美术学院;历经多年的艰苦奋斗,为国家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就在他办学的时间里,他对于西普陀的地理、人文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考查,以艺术的眼光发现了一座由天然地貌形成、高达360余米的天然大佛。这座奇特的天然大佛位于宝鸡市金台区六川河西普陀景区附近的一座大山上,距离市区仅有10多公里。这座大佛面朝东北方而坐,脚下清澈的六川河水环绕而过。大佛面带微笑,显得慈眉善目。大佛的肚子上一处自然塌陷的山坡,勾勒出袈裟披在身上的样子。整个大佛形象生动,憨态可掬,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出许多。他多次撰文在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不少中外游客前来观看。

  己丑盛夏,他带着天然大佛的照片,应邀去北京参加“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并出席文怀沙、吴东奎、蓝梨艺术精品展开幕式。文老看了照片和听了曹宇的汇报,高兴地说:“我拟了一个四字碑,即自然、自如、自在、自我,作为给西普陀天然大佛的献词。”说完后,当即挥毫书写了四字碑。徐悲鸿纪念馆馆长、著名美术家廖静文今年八十多岁了,他看到天然大佛的照片之后十分惊奇,题写了:“天然大佛,自然遗产”。中国书坛泰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著名画家吴东奎,著名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院长龙瑞等文化界艺术名人都愿意为西普陀题词、作画,提升了西普陀的文化品位。

  曹宇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对民间工艺美术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曾经以《民间美术创作思想初探》为题发表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为了搜集民间工艺美术资料,他利用工作和外出采风、创作的机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采访了很多民间艺人,搜寻整理了好多珍贵的资料,有些民间工艺几乎面临绝迹,经他的整理拍照,得以留存下来。最近他的一本《剪纸史话》获陕西省“山花奖”,已由金盾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

  曹宇的文化、旅游策划更具前瞻性、社会性、可操作性,并能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他为好多家企业、公司、单位,县、市作大型文化活动和旅游方面的策划,都收到了很好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

  20097月,在他工作过的麟游县,他多次建议、倡导开发麟游隋唐文化资源,搞“九成宫避暑文化节”。当地政府邀请他作专题报告,全面论证策划。按照曹宇的策划意图,这一宏大工程将从当年的5月份开始到201010月份结束,历时近一年时间。可以说,他对麟游的历史文化耳熟能详,麟游情结是那样的深厚和顽固。2010年麟游县委、县政府启动“全国第二届丁芒诗词研讨会”“九成宫文化研究会”“全国九成宫书法大赛”(即“两会一赛”),邀请曹宇策划、组织。因为他出色的协调组织能力,使这次活动进行得圆满、顺利,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化艺术活动所产生的必然性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然性。

  就在“两会一赛”圆满结束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在麟游新开发区的官坪,挖掘机挖出了一枚高约2.7米、近50吨重的罕见巨石。巨石黄中泛出淡淡的绿色,有着璞玉一般的颜色。曹宇发现后,当即给政府建议,用这快珍贵的巨石刻制一枚“中华巨印”,由他亲自负责设计制作。巨石上篆刻着硕大的“九成之宫”和“楷书之乡”,右边刻着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为九成宫书法大赛所题的“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字样、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为九成宫文化研究会亲笔题写的“九成宫文化研究会”字样。同时还有著名诗人、作家丁芒先生亲笔题写的“全国第二届丁芒诗词艺术研讨会”字样。把三位年过八旬的文化名流的墨宝雕刻于一石,这块“中华巨印”,堪称“中华第一印”。它被置放在天台山下、西海苑“九成宫碑林广场”中央,高大雄伟,游人叹为奇观。

  曹宇今年已过花甲之年,他不但是一位文化的苦行僧,也是一位文化苦旅的学者,经常往来穿梭于关中、陇东、青藏高原一带,往返于北京和南方沿海之间,经常受聘于大专院校讲学。他的文化领悟和感受穿透力很强,很多鲜为人见的奇花异草、山泉溪流、民俗古物、风土人情在他的眼里都有文化的影子折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被人忽视,不能小视你的脚印留下的痕迹。发现——是艺术闪现的灵光。一个不善于发现的人,往往是被历史忘却了的人。艺术的发现我们生存的空间,历史就会留下你艺术的痕迹。”难怪,曹宇的眼神里时时闪动着睿智的光芒,我被他的话感动了,他是一位学者、一位奇人。

  写到这里,我想起我多次在曹宇面前夸下海口,想为他写点什么。但无处下笔,因为先生在陕西乃至全国艺术界的声望和影响不是一言半语能写完的,那些林林总总的所作所为,足以成为一本厚厚的书。我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曹宇是一个艺术家,他不可能有经天纬地的宏图大业,也不能去指点江山,他朴实得和农民一样,一生安贫乐道,沉溺古典,献身文化,不为名利所趋,也不为金钱所惑,只是喜欢“玩”他的文化。他到底玩出了多少名堂,我们姑且不做定论,只能留给历史去评说了。只是他献身此道,不成仙,不成佛,追求真实、自然、平淡、永恒,是他的一种境界、一种作为、一种造化、一个文化人的心态。那么,以上的文字我只写了曹宇艺术生涯一星半点的事情,不为树碑,不为立传,只是曹宇不同于一般艺术家,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文化现象,我感受出了这种文化现象有一种自然的原始光芒在他身上闪动,有一种“草根”的情结,这就是——古典、睿智、艺术、简洁。曹宇的人生是雅致的,不入俗情,透着高雅。清朝读书人张潮《幽梦影》说:“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水;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

  他一生衷情翰墨丹青,丹青是他案头之山水;山水是他地上之文章。他喜欢旅游,但不同于现在热衷于旅游的人,不是浮在表面,而他在他涉足过的地方,静听天籁,不断地回味自然天地间的美丽,用心灵去感悟,在他的身上洋溢着清新的韵味,有一种情调的美好。他没有老夫子的迂腐,他的生活充满了闲适和情趣。他是一个舍得出、放得下的人。我们一般人纵有这样那样的思考闪现,但未必有这样做的勇气和魄力。放下其实比求索更艰难,而智慧总是要兼顾两方面的考量:得与失,取与舍。我敢肯定地说,曹宇身上除过艺术的天资和悟性外,我还发现了他执著、勤奋、善良、质朴等很多优点。他说:“只要你善待生命,人生可以雅致,我也希望自己是一匹马,在文化的沙漠上不停地摔打、磨练、奔跑,浸润、感受文化情调的美好,舒展而明朗地度过一生。”我形象地比喻他是“文化沙场上的骏马”,一生不知疲倦地奔驰在文化战线上。他真正吃透和理解了文化的民间性、民族性、社会性,做到了活学活用。文化是他的战场,他一生乐此不疲。年过花甲的曹宇先生,犹如当年,精神矍铄,说话如钟,走路如风,是一位久经洗礼的文化沙场上的骏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了文化,你就马不停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