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店,是安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繁华的地方,当时区委、区政府坐落在这里,唯一的电影院就在区委、区政府附近,与安宁区内最大的高校西北师大相毗邻,商店、饭馆大量集中,真可谓是安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九十年代后,安宁的中心区、繁华区逐步西移到费家营周边,随着世纪大道和世纪广场的修建,中心区、繁华区还将西移。热闹逐渐西去,唯一的电影院掩映在破破烂烂之中,人们早已把到电影院看电影忘却了。慰藉十里店老百姓心灵的,仍有一个自娱自乐的民间秦腔戏班,由十几个秦腔爱好者组织在一起,每个周末都要在培黎广场东侧的马路边表演一次,锣鼓二胡唢呐交织在一起,男女演员纵情吼开了熟悉而悠长的秦腔,闻声而来的观众早早占据了周围的有利地势,陶醉于精彩的演唱中了。
演唱者声情并茂,铿锵洪亮,伴奏者倾情倾心,溶于其中,观看者专注投入,忘乎所以。局外人看了肯定会说,这么简陋的戏班啊!一块红布挂在两树之间,把自行车道、马路简单隔开,几把破旧的凳子,音响也是最落后的,扩音效果很不好;演员都是业余爱好者,有些甚至是附近农民。但是,就是这样的设施,这样的氛围,却是十里店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十几名业余爱好者放弃养家糊口做工挣钱的时间和精力,既要排练,又要演出,一周少说也要耗费一天的时间,他们看似在宣泄心中的情绪,但却使周边许许多多观众享受到了秦腔艺术,他们或者提个简易马扎子,或是靠在树上,或是蹲着,在这里被渲染着,被陶醉着,半天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
人是需要精神寄托的,不论处在什么位置,没有精神栖息之地就是寂寞的、孤独的,也是悲哀的。十里店秦腔戏班的组织者、伴奏者、演唱者起初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挨着讥笑,顶着误解,就在这里打开了局面。时间长了,他们的伴奏更加雄浑和壮观,演唱的更加自然和动情,观众也越来越多,掌声也越来越热烈。
他们唱的折子戏大多都是内容健康、富有教化意义的,如《铡美案》《杨家将》,前者是谴责忘恩负义的,后者是弘扬爱国精神的,表演者、观看者都被深深吸引,感受相当深刻。
就是这么个小小的秦腔戏班,说来就来了,没有谁给经费,没有谁发工资,自己提着乐器和凳子,心里装着生活和艺术,大家到一起,紧密配合,伴奏的为了演唱的,演唱的循着伴奏的,大家唱着一场又一场的折子戏,把传统艺术奉献给了观众。
就是这么个小小的民间秦腔戏班,吸引了无数的观众,他们中有干部,有农民工,有退休老人,有逛街临时凑上的,他们记住这个时间,场场来看,这里不是大剧院,没有大明星,但他们同样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马路边的民间秦腔戏班,不愧是大家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