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大概九岁吧,有一次,从队里的麦场上往家里运麦草。现在说运麦草大家还不知道啥意思,有必要交代一下背景。那时候是公社制,公社下面是大队,大队下面是生产队,生产队下面就是社员群众。当时,全队社员一起劳动,统一在生产队分配人吃的粮食和家畜吃的草料。我们那时候的小娃娃都是能干一些农活的,就像这运麦草,就是从麦场上由大人把麦草捆成垛,称了斤数,抬起来搭在骡子或驴子的背上,就由小娃娃赶回家里。这是不费力气而且能够一路玩耍的简单活儿,所以,我们乐意去干。这天我赶回来还早,就把驴子拴在槽上吃草。正好来了一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邻家孩子,我俩玩着玩着,就说起了猜拳喝酒,说着说着,我就跟他学习了起来,学着学着,就开始实践了。我取出父亲喝的半瓶酒,我俩就猜拳定输赢喝酒,没有几杯酒,我们都面红耳赤、摇摇欲仙了。这就是我第一次喝酒,而且是猜拳、喝酒一次进行。至今记忆犹新,难忘那阵儿的开心和乐趣。
再几乎也没有怎么喝过酒。不过一次队上过年,集体喝酒却也印象极深。那天,我不知怎么随父母也去了。在一个大院子里,摆了一长溜桌子,两边坐满了社员群众。当时所谓的菜就是白萝卜丝,拌了很少的一点白糖。一年下来了,群众在一起开怀痛饮一次确实是很开心的。社员群众放开了,喝呀喝呀,虽然已经是天寒地冻,但大院里充满了快乐的气氛。那一次,是我小时候见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盛宴!
以后上师范,有一次,我和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买了一瓶葡萄酒,我俩都是文学爱好者,在郊外的田埂上一边交流,一边喝酒,不一会儿就喝完了,我们个个头重脚轻,说话都说不清了,只是一个劲儿地面对着傻笑……
这是我与酒的重大记忆,所以至今没有忘记。以后在社会上,我对酒一直是力戒莫涉,一个是自己没有酒量,再一个看到喝醉的样子,也着实恐惧,就这么把自己约束着。偶尔逢着酒场了,我是退避三舍,找种种借口,只要推脱了就是幸事。但并不是我对酒本身有什么看法,我觉得酒是饮食娱乐的佐料,也是很有内涵的文化现象,在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影响。作为饮酒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和消遣,既是放松身心,也是释放个性和潜能。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景阳冈十八碗烧酒醉打老虎,等等的酒故事都说明着酒的辉煌。
“酒逢知己千杯少”“借酒浇愁”“酒壮英雄胆”(还有“酒壮悚汉胆”的说法)“无酒不成宴”等等,这么多关于酒的说法,足以说明酒文化的深刻,也说明酒的复杂性,喝酒后果的多样性。酒在商务活动、社会生活和个人交际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几个人在一起,几盅酒下肚,话匣子也打开了,心扉也敞开了。酒也非常危险,不时有醉酒者大打出手,轻则鼻青眼肿,重则一命呜呼。所以,酒有酒的属性,看饮者怎么对待和驾驭。只要适可而止,酒就是好东西,是人们的朋友;如果无止境地放纵自己,高兴也酒,忧愁也酒,喝了一瓶又一瓶,那酒恐怕就成了祸端的导火索。
有几个人在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大家都醉意朦胧了。散伙后,就各自跌跌绊绊往目的地运动。其中一个回到自己家门上看了看,又下楼了,因为他认为不是自己的家。又摇摇晃晃地到另一幢楼上,在一家的门上摁了门铃,结果把这家人吓了一大跳。这些都是关于酒的幽默。酒来自于五谷,关于酒的酿造有多种传说,其中一说是始于夏初大禹时代的仪狄,有四千余年历史;另一说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朱翼中的《酒经》记载,上古用桑叶包饭的发酵方法造酒,是指夏朝初年仪狄用此法造酒,献给大禹而言的。仪狄是个官员,他造酒是为了献给大禹邀功。大禹是个治水专家,和一般帝王不同,《国策》记载:大禹喝了酒,感到味道甘美,认为后代必有为了饮酒误事而亡国的,于是下令禁止造酒,仪狄的谄媚没有得到封赏,他的发明也仅限于宫中暗自流传。
据《说文解字》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粱。传说杜康生于周朝,是个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粱粥装进竹筒里带着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树下忘记带走了,半个月后他赶羊回来又在那棵树下找到他的遗忘之物,打开一看里面高粱粥已发酵变成液体了,村里人喝了都夸这种液体好喝,无意中的发明使他成了名人,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酿酒,并办起了杜康酒店。
酒的来历,众说纷纭,就不去探究了。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与酒有过联系吧。酒确实是消遣的好东西,但也是坏东西。劝君莫贪杯,适量饮一点!
公交车琐记(节选)
18
这里是老百姓的大世界
众生百态相
19
紧急刹车
全体乘客几乎全部
惊出了尖叫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