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一本教育类刊物上读到署名为刘瑜的文章《哈佛大学的课程清单》,其中提到该校足足1000多页的清单登载的仅仅是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每门课程3~5行的简单介绍。对此,我深有感触。令人震撼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在于胸怀之大,也在于课程之大。哈佛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大学,其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核心课程”功不可没。核心课程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以便“能够对其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组成了哈佛的七大核心课程,每种核心课程又下辖众多子课程。“对于一个求知欲旺盛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让你举着筷子,却不知该从何下手。”作者也因此发出心声: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迈出人生中重要一步的18岁的青年,开出上述课程中的几门?
“四大名校”之一的复旦附中被誉为沪上最像大学的一所高中,“学在复旦附中”成为初中优秀毕业生的目标。2010年以来,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最终确定了八个板块的核心课程。这个涵盖德智体美劳艺术等诸方面的课程框架,突出“以兴趣促进学生;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打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的课程思想。学校之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刻在脑海里,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至于迷失。
客观而言,八类课程体系可谓大胆超前,富有指导性。但科学结构的后面少不了丰富厚实的具有真正实践力、执行力的课程作为支撑,因此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论是哈佛的七大板块,还是复旦附中的八个板块,其差异也许仅在于层阶不同而已。物理学家拉比曾说过:“我们那一代到欧洲求学,主要是德国,不只学习科学主题,也学习其学风、士格、传统和素质。就像看歌剧,不只是要知道歌词,更要欣赏其主旋律和精神。”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一所品牌高中的精神本质,一定不是为了让学生变得如何深奥,而恰恰是要研究如何恢复学生的天(本)真。只有天真的人,才会意犹未尽地、孜孜不倦地追问关于精彩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和社会之奥妙。我们基础教育需要造就的,应该是康德式的天真、达尔文式的天真、爱因斯坦式的天真、雨果式的天真,即那些“成熟的人”所不屑的“呆子气”。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不仅是鼓励学生“仰望星空,做大写的人”,而且能主动引领学生脚踏实地突破由应试教育引起的短视,来到茫茫星空之下。人类文化的精髓“就像星星一样在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孩子,那颗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现如今,不难发现有些学校管理者最迷人的精气神:他们似乎永远有梦,不缺理想,忙于寻找理论支撑,建构学校愿景,甚至希望所遇见的孩子长成智慧生命与生俱来的模样。于是,我们又不得不发问:恢复孩子们天真的课程与教学,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3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