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3]有感
今天,去位于浦东的华东师大二附中参加娄维义老师主持的上海市中学科技创新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学员选拔工作,期间,娄兄送了我一本他的新作《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对于业余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并有所心得的我来说,该书正是一个不错的学习点。
近年来,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科创教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不仅在硬件上处于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前列,更在如何基于这些硬件抓实内涵,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创成长环境方面,给同类学校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客观而言,虽然学校的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前辈的基础很重要,但其中娄老师的接力、光大作用更是功不可没。
《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这本书,可谓记录了娄维义从科创金牌教练成长为创新大赛评委的历程,颇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
娄维义2011年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他执教华师大二附中生命科学,任ISEF(即“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指导教师,曾任2004届全国理科班班主任、首届科技创新班班主任,现任华东师大二附中首席科技教师、副校长,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华东师大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他聚焦中学生课题研究指导,曾指导5位学生在ISEF中获奖,两名学生获小行星命名。其个人获中国科协“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特曼奖”等。
一、学习与培训乃走向成功的捷径
娄维义攻读生物学硕士、博士期间,深知自身研究、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单纯通过说教是无法达成的,只能在亲身实践中去完成。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娄维义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让学生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的平台去尝试创新。他认为,课堂上的研究是一种模拟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真正的问题才是重要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
由《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一书可知,教学之余,娄维义参加过不少教师培训,包括赴洛克菲勒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科研培训。对于这次培训,他印象深刻,感悟颇深。洛克菲勒大学是专门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研究型大学,至今已涌现2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有幸带学生参加了在该校举行的中学生培训项目,该项目在美已走过20多个年头,且已形成了一套对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示范模式。那年,他和学生浸润于一流大学的实验室里,与教授共同研究,感受着研究过程、创新文化和科学伦理带来的喜悦。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中,他和同学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不仅学会了科研的一般流程,还产生了浓厚的科研兴趣,此等经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次培训深深影响着娄维义教学特色的发展,不断深化着其对生物教学的理解及实践。
二、让教学富含创新元素
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2010年世博会期间,娄维义自告奋勇,与不同专业的教师,包括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上海师大教授舒运国等,亲临世博场馆讲授精彩的“世博一课”。
在我看来,娄维义生物教学的最大特点和亮点在于“善于寻找并提供资源以帮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在问题研究中学习研究,在尝试创新中学习创新”。他认为,教育不只是一种建构,还是一种生成,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特殊的环境,让学生在真实且具有要素意义的“文化场景”中,在“境遇”之中体验、领悟,从而形成有效的自我超越。为此,他提出了“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模式”。经多年探索,娄维义将生物课堂教学分为三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引出新问题。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问题研究为主线,而非单纯得出结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步所提出的问题的特点是相对开放、接近现实生活、思维跨度较小,能够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世界里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步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此过程表现为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提出假设,通过推理或实验设置进行科学论证。问题的研究通常在理论的逻辑推导上、材料的选择上、研究方法上、实验设置的细节上使思维发生碰撞,并在碰撞中产生灵感,最终达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以问题研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参与研究,共同思考,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作用在于引导、协调、鼓励和反馈、支持小组的互动。第三步是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
娄维义深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为此,他坚持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以心智启发心智,以平台拓展平台,以兴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项目或课题探究活动。他认为,这是生物学科之生命所在。于是,他乐此不疲。经过实践,他最终将学生的课题研究分为三步:选题立题、实施课题、交流课题。其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自主选题,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自主撰写论文;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启发、引导、鼓励,并在指导中与学生共同成长。近十年,娄维义先后指导的学生课题超过50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分属于动物学、环境科学、植物化学等领域,旨在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娄维义认为,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人才的培育无疑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却无法成为永恒,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长期实践并推崇的这种融入式的创新教育方式,则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科技活动的教育过程中,如此,“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德行和素养”。
三、成功源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助推
“天赋万物,各有其才。”娄维义也认为,创新教育要通过教育创新来实现,而教育创新和教师的成长同样需要土壤和环境。在他看来,华东师大二附中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制定了诸多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娄维义认为,合理适切的制度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具重要意义。比如,华东师大二附中制定的“首席教师”制度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这种制度是打破单一行政领导权威进而树立“学术第一,研究第一”发展理念的保障。为更好地促进特色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学校支持并组建学习研究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针对指导学生做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畅所欲言、分享智慧、共同进步。同时,学校不断完善特色教师评价制度,改变以往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业绩主要指标的做法,构建新型教师评价制度,将学生研究成果、获奖情况也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这种评价制度使得教师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研究能力的工作中,而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如今,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同样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都需要我们主动地思考教育本身的内涵,因而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为此,需要我们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从时代对于未来创新社会、卓越人才的新要求出发,注重课程统整,夯实学生整体素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比如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追求卓越、自主学习、探究品质、国际视野、现代意识……)。教师更要身体力行,以人格魅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而维义兄的《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一书,也许就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思考的生动的教科书之一。
2015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