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播种绿色种子,孕育绿色希望

播种绿色种子,孕育绿色希望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作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继承发扬传统特色的同时,更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高度重视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学校环境教育得以深入缘于环境教育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学校重视环境教育,把环境素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相应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其中,《环保:生存之道(第二版)》一书还在2016年3月被评为上海市2015年优秀科普图书。

——写在《环保:生存之道(第二版)》[5]获奖之际

近日,我和王德耀教授主编的《环保:生存之道(第二版)》喜获上海市2015年优秀科普图书奖,心里美滋滋的。当然,这也是对我们从事的环境教育的肯定与关注。

环境教育是推进高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作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继承发扬传统特色的同时,更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高度重视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从1983年开始,在地理特级教师陈国新等老前辈的引领和奋发作为下薪火相传,复旦附中的环境教育已走过30多个春秋,学校始终在环境教育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工作,使得全校师生对环境教育、资源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其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环境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绿色学校、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

近年来,学校又将环境教育列为全校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这标志着我校的环境教育再上新台阶。30余载,薪火相传,复旦附中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环境教育的综合性、时代性、全员性、全球性的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在附中学子内心深处播种下“绿色种子”,培养学生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知行合一,自觉践行着绿色生活方式。

一、秉承绿色理念,完善环境教育管理机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地理特级教师陈国新老师的带领下,地理、生物、化学、政治诸学科老师成立了学校环境教育备课组,编制了环境教育大纲,率先在高中开设了环境保护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普及环境教育,给学生传授有关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在秉承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得学生不仅具有人文、科学、技术相融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宽阔的国际视野,善于思辨,勇于创新,而且具有社会责任担当,懂得人与社会环境需和谐相处,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树立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校环境教育得以深入缘于环境教育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学校重视环境教育,把环境素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相应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学校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定期召开环境教育工作会议,研究新时期环境教育的着眼点,提出思路,确立新主题,制订环境教育计划,精心设计实施方案;成立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环境教育的实施和管理,发挥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和上级管理部门的协同参与作用;组织教师开展环境教育培训、交流等科研活动,完善环境教育备课组机制,壮大环境教育教师队伍;将环境教育内容纳入学校的教学评估和教师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同时,学校还加大对环境教育实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环境教育专用场地设施,为环境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最大的支持。

二、传播绿色知识,注重环境教育课程实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复旦附中明确作为选修课程的环境教育,应体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注意对学生日常环保行为养成的影响,引导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生力军”。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实施环境教育的课程渗透和整合,形成兼顾人文与科技特色的环境素养培养课程群。依据制定的《学校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强调比较系统环境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技能。近年,每学年的重点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监测和实践实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道德的培养等。自2002年起,本人尝试开设“高中环境保护专题五讲”,内容涉及全球暖化、循环经济、新能源利用、湿地保护与环境管理等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课程编写思想更注意给予学生环境保护行动和实践的指导,更关注对学生环保的示范教育及影响。

在实施环境课程的同时,我校陆续编写了一系列环保教材。1992年,陈国新主编的《环境科学基础》正式出版,标志着中学环境保护系列教材的开端。之后多年,以宣传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材相继诞生,包括《海洋开发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生态环境伦理学概论》《环境保护知识课本》《保护我们的地球村》《生命的摇篮——海洋》《环境与发展》《环保:生存之道》《绿色探索者》《中国之肾——湿地》《生态环境地理学概论》等10余本环保教材。这些教材涉及环境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作为学校的必选、选学等教材,还被兄弟学校选用,大大提高了环境教育课堂效率。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秋季起,《环境与发展》一书成为上海市中学拓展型教材。该书自出版至今已连续印刷21次,总印刷量10万册,有效地推进了中学环境教育。其中,《环保:生存之道(第二版)》一书还在2016年3月被评为上海市2015年优秀科普图书。

三、履行绿色承诺,开展环保社会实践

复旦附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社会实践,学校设想通过比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考察企业的水循环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太湖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城市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等,让学生感受环境的现实。学校还坚持利用高校和研究所等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听环保讲座,与环保专家对话、沟通,走近“名人”。另外,学校还组织同学到崇明东滩、前卫村、极地研究所、城市规划馆和江湾湿地等环境教育科普基地学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和专题研究,学生因此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环保小论文、小方案等。学校还注意利用美好环境的育人作用,倡导学生“回归自然,走近绿色”。从1998年起,在安吉环保志愿者的帮助下,学校在安吉筹建了上海市高中第一个野外环保综合实践基地,现在每年有多所江浙沪学校的师生前往实践。学校还曾安排学生在假期和学农实践期间,到安吉基地考察环境保护问题。学生身临其境,受到美好环境的熏陶,待回校后,更感到了营造优美环境的迫切性。有的学生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和科普宣传活动,不少同学因此选择环境保护专业继续深造。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使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学生社团也成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并成为自觉”正是附中的教育主张。类似于“根与芽”“环境社”等社团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环保社团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坚持不搞表面文章,而是踏踏实实地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绿色校园,绿色行动”的工作宗旨下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宣传、环境监测、资源节约和环境生态伦理道德素养方面的工作。学生的环境行动大大提升了我校环境教育的影响力,他们或联系区域内兄弟学校或联系复旦基础教育联盟成员学校,一起组织或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论坛或公益性社团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少学校因此成为市级和区级绿色学校。

四、孕育绿色希望,深入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

我们把环境教育纳入研究性学习中,是因为:其一,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抓手;其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环境教育涉及的内容有许多的创新点,因而能够出成果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预设目标。在我校,学生每年自发组织研究的课题或实践活动方案,有关环境科学的一般要占到四分之一左右。近几年,市级以上的学生创新研究成果更有不少与环保有关,并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品牌。在环境教育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如鱼得水,颇有收获的成就感。通过环境科学教育方面的课题探究工作,学生在学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同时,对身体力行地改善环境,“绿化”心灵,树立科学的生态观、人地观和资源观等,也有与众不同的收获。其中,《废旧电池掩埋处理方法初探》《几种绿化滞尘能力的初步研究》《秸秆燃烧对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去污保益的科学洗茶方法的实验研究》等学生的科学论文还在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

改变的力量来自知识和信念,复旦附中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随时关注学生培养中的问题,调整学校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手段,在环境教育的内涵发展、示范辐射方面加大研究和实践力度。我们期盼并将积极争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为上海乃至全国中学环境教育的持续稳步推进做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希望我们播种下的一颗颗绿色种子,成为推动改变的力量。

2016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