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应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主阵地

课堂应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主阵地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有关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话题已然成为焦点。应该说,沪上不少学校已经开展的可贵的实践,的确有助于我们对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经验的积累与辐射。但在当前孩子们自由时间和空间十分有限这一前提下,我认为,课堂理应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之主阵地,而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则应该成为补充。该举措突出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可以体现和促进课堂教学中创新素养的培育。

——兼谈《学科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6]

今天,有关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话题已然成为焦点。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一话题的关注也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基础教育。据笔者了解,上海基于创新人才素养培育的实践一般有如下类型:社团、活动类课程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培养模式,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及项目式(如“菁英计划”)培养模式等。应该说,沪上不少学校已经开展的可贵的实践,的确有助于我们对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经验的积累与辐射。但在当前孩子们自由时间和空间十分有限这一前提下,我认为,课堂理应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之主阵地,而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则应该成为补充。

这方面,陶文中领衔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学科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学科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这本涵盖了创造能力、创造性教学、创造型课堂实践、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课堂评价等诸多方面的书籍,可谓课堂贯彻创造力培养、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参考文献,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一线实践的突破口和抓手,而对于不少学校的试点,也可以在面上和点上、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等,给予及时而必要的指导。所以,该书对我而言,非常有学习的价值。阅读之后,我也不免会结合自己的实践认识,写上若干思考和体会。

目前,复旦附中和复旦二附中正在开展的初高中衔接教育试点,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等作为突破口,探索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了创新思维型、三课融合型课堂教学设想,主张“少灌输,多争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能力”。该举措突出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可以体现和促进课堂教学中创新素养的培育。创新思维型课堂教学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活泼、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它强调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动机激发。倡导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内在的学习动机,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维。第二,认知冲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知识和水平,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助推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第三,社会建构。社会建构注重环境创设和角色分工,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探索、实验、观察、讨论时,皆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和鼓励。教师通过观察、提问、指导等方式,了解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展和方式等。学生之间也需要相互交流和启发,适时地通过讨论、辩论等,促进自己的有效学习。第四,自我监控。强调师生及时反思,特别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第五,应用迁移。强调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并迁移到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更多内容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客观而言,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富含创新元素的工作,理想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及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至少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资源及支持系统;有敏锐的洞察力,帮助孩子们把握学科方向,引领学生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并找准教学的突破点;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激发学生,注重群体奋斗教育;培养自己及学生的专注力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在学习思路、研究路径和思维方式上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关于全球21个国家(地区)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这样的尴尬结果,需要我国的基础教育有新作为、新突破。“理念前进一小步,实践前进一大步”,陶文中先生的这句话,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动力。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本质上离不开“有思想,敢作为,为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师的身体力行,而这需要我们从课堂教学实践开始,不断校正目标,潜心耕耘,风雨兼程。

2013年5月

【注释】

[1]张治著:《课程研究在中学——从研究性学习到创新大赛的探索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预备年级是小升初的过渡,上海当地将六年级称为预备年级。

[3]娄维义编著:《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夏昌祥、鲁克成主编:《点燃创新之火:创造力开发读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杨士军、王德耀主编:《环保:生存之道(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陶文中:《学科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