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十四孝图中三个孝子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中三个孝子的故事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化廊中间是一幅孔子巨像,两边是大字行书朱子治家格言,再两边的墙上则分别镶嵌着雕刻精美的彩色《二十四孝图》。据我所知,全国不少地方,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仍把《二十四孝图》作为德化世人的样板。在我区大武口寿佛寺大殿前的栏板上,就有一组雕刻生动的《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

近日去邻省考察,参观了一所壮观的园林建筑——德化廊。德化廊中间是一幅孔子巨像,两边是大字行书朱子治家格言,再两边的墙上则分别镶嵌着雕刻精美的彩色《二十四孝图》。

德化廊是当地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德化人而新近打造的德政工程。据我所知,全国不少地方,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仍把《二十四孝图》作为德化世人的样板。在我区大武口寿佛寺大殿前的栏板上,就有一组雕刻生动的《二十四孝图》。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经唐玄宗李隆基作序后,在中国社会流传极广,影响更深。

元代,福建大田孝子郭居敬从历史典籍、笔记小说中选择了二十四个孝男孝女,把他们的事迹分别冠以“孝动天地;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心痛;单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供亲;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心忧;乳姑不怠;亲涤溺器;弃官寻母”二十四个标题编撰成书。本意是“用训童蒙”(作为教育儿童的启蒙读物)。但由于抓住了“孝道”这个世代相沿、人人关心的永恒主题,所写人物既有帝王将相、小官小吏,又有知识分子平民百姓,很适合各阶层人物的口味,而且叙事生动、篇幅短小,加之配图精美,所以很快流传于世,家喻户晓,对旧时代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这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许多文人又各以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孝子形象。也有的不惜篡改原意,加上自己的主观色彩。如鲁迅先生就指出,《孝子传》说老莱子“上堂跌脚,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还较近人情,到二十四孝则被改成“诈跌作婴儿啼”就令人反感,因为他认为小孩多不愿意“诈”作。正是由于这些文人的加工,因而使得有些孝行不怎么合乎人情甚至带有荒诞迷信的色彩。早在八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对《二十四孝图》作了精辟的分析,鲁迅先生说:“少年时得到一本《二十四孝图》很是高兴,但是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我还依稀记得,我很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啦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

“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知道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20世纪初,鲁迅先生就以自己的童年经历质疑了二十四孝作为启蒙读物的价值,而在文明进步的今天,我们不能否认孝道在构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名,不加分析,用荒诞和虚幻不实来教化世人。鲁迅先生说:“将肉麻当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前段时间报载某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时,要小学生在死亡面前选择自己还是母亲。用这样严酷的问题对小学生进行所谓素质教育,我真不知我们这些老师是怎么想的。“以德化人”,却不知道用什么德去怎样化人。鲁迅说:“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诚如斯言。

孔老夫子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做到修身,必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通过日常生活中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而逐步成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小学时我们教导孩子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而到了大学却又教他们不要迟到早退,不要随地吐痰。不当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率真,到了成人也未必懂得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懂得的做人“规矩”,更别提学会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负责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2007年12月1日

附:二十四孝故事

一、孝动天地 舜帝小时受尽其盲父和后母、弟象的虐待迫害。舜不计前嫌,更加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受到尧帝赏识,不仅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还把帝位禅让给了他。

二、戏彩娱亲 楚人老莱子行年七十,常着五彩斑斓之衣,手持拨浪鼓,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倒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三、鹿乳奉亲 周郯子,父母年老,思食鹿乳,他便披鹿衣入深山鹿群中取乳,几乎被猎人误杀。

四、百里负米 子路早年家贫,自己常采野菜做饭,却从百里之外负米侍奉双亲。

五、啮指心痛 曾参少时入山打柴。家有客至,其母不知所措,便咬自己手指,曾参忽觉心痛,知母亲召唤,便赶回家中。

六、单衣顺母 孔子弟子闵子骞少时,后母在寒冬给自己两个儿子衣棉絮,给他衣以芦花。父亲知后欲休其后母,子骞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闻知悔改。戏剧《鞭打芦花》即说此事。

七、亲尝汤药 薄太后生病三年,汉文帝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汤药非亲尝弗进。

八、拾葚供亲 汉代蔡顺,少时遇战乱饥荒,拾桑葚,以异器盛之。遇赤眉军问他为什么,他说“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赤眉军悯其孝,便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予之。

九、埋儿奉母 汉代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对妻说“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遂掘坑欲埋儿,掘至三尺时,忽见黄金一釜上书“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十、卖身葬父 汉代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天仙配》就是世人希望孝子有个好的结局而演绎的。湖北孝感据说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相见和分别之处。

十一、刻木事亲 汉代丁兰,父母早亡,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用针戏刺像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将妻弃之。

十二、涌泉跃鲤 汉代姜诗夫妇,事母至孝,母性好饮江水更嗜鱼脍,夫妇俩一一满足。感动上天,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时取以供母。

十三、怀橘遗亲 后汉陆绩,六岁时随父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三枚。临别时橘掉落,袁术嘲问,绩跪答:“母亲喜食,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十四、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九岁失母,事父尽孝。酷夏扇凉其枕席,寒冬则以身暖其被褥。

十五、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少年失父。战乱中背母逃难并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墓 晋代王裒,其母生前怕雷。死后葬于山林。遇风雨,闻雷就到墓前泣告:“裒在此,母勿惧。”

十七、哭竹生笋 三国孟宗,母病重医嘱用鲜竹笋做汤,时值寒冬,孟宗无计可施,乃在竹林中大哭,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

十八、卧冰求鲤 晋代王祥继母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父爱。后继母患病想吃鲤鱼,时值严冬,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继母食之病愈。

十九、扼虎救父 晋代女杨香,年十四,遇虎伤父,时香手无寸铁,奋不顾身,扼虎颈,救出父亲。

二十、恣蚊饱血 晋代吴猛,母早丧,八岁时,家贫,榻无帷帐,夏夜任凭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怕赶走的蚊虫叮咬父亲,爱亲之心至矣。

二十一、尝粪心忧 南齐庾黔娄,任孱陵令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即弃官归。见父病重,医生说,“要知病情,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祈求以身代父死。

二十二、乳姑不怠 唐崔南山祖母唐夫人多年如一日精心服侍年高多病的婆婆,从不感到厌烦,后来她的儿媳、孙媳同样都对婆婆极其孝顺。

二十三、亲涤溺器 北宋黄庭坚,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都亲自为母亲洗刷溺器,未尝一次懈怠。

二十四、弃官寻母 北宋朱寿昌,生母在其七岁时因嫡母所妒而改嫁,五十年间音讯皆无,后弃官寻母,终在同州(今陕西大荔)找到,母亲已七十多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