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文选和写作》第五册第五单元是唐诗单元。本单元共选了二十九首唐诗,涉及十七位诗人,其中李白、杜甫的诗共十篇,占了三分之一多。对唐诗而言,数量是不多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李杜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正是在这些诗篇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这个单元的唐诗教学我共用了十八课时,下面是我对这个单元的教学体会。
一、李杜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有光辉成就的时代。所谓“盛唐”,大约是开元天宝五十年间,更是唐朝古典诗歌登峰造极的黄金时代。李杜两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上,恰恰是反映出那个充实而光辉灿烂时代的两面鲜明的旗帜,他们不但批判地继承了风骚乐府及六朝声律的优良民族传统,而且广泛地吸收了区外音乐舞曲和南北民歌形式,天才地创造出惊心动魄廻肠荡气的诗篇。他们一方面总结过去,同时为中国诗歌艺术开辟出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用刚健清新的曲调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另一方面,又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着暴风雨将临,对唐王朝盛极而衰,逐渐走下坡路的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时整个诗坛的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杜又恰恰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时代遭遇和生活实践,各以自己的不同风格体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鼓舞人心的缘故。
二、李杜诗歌的思想内容
1. 通过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战时怀念民族存亡的命运,表现对祖国的热爱。描写祖国山川的诗篇,其他诗人的笔下是屡见不鲜的,但是,像李白、杜甫那样高度概括,重点突出,它的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是前人所不能比拟的。李白的七言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起势不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用对比的方法,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峻峭,读着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有谁不为祖国的锦绣河山感到自豪和骄傲呢!李白的五言律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在诗人笔下,江南多么令人神往,在这秋天的傍晚,宣城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画是美丽的,祖国的山河更加可爱。
李白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赞美、描写祖国的山河壮丽,杜甫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绘画祖国山川的。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写这首诗正值安史之乱,面对残酷的战乱,动荡的时局,诗人产生了沉重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诗人眼中所见的沦陷的都城景色,表达了战争的严重破坏性和作者沉痛的心情。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爱都含在其中。语言十分简练,极富概括性。一个伟大的诗人,如果对于祖国的山河没有执着的爱,这些感人肺腑的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2.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人民的热爱。一个热爱祖国的诗人,必然和广大劳动人民是分不开的,他们得意时唱着自豪的高歌,苦难时对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李白、杜甫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真挚深刻。《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个伟大的诗人,爱人民不是空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如果没有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深厚思想感情,就会低头弯腰,巴结权贵,去寻欢作乐,而诗人李白一身正气,与人民患难与共,表现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杜甫的这个思想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表现明显。他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自己不幸,又想到天下人的不幸,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即使牺牲了自己,也心甘情愿,这是何等炽热的思想感情,多么高尚的精神境界。
3. 对侵略战争的憎恶,这也是李杜二人所共同的思想。凡是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对侵略战争没有不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加以反对的。唐玄宗开边政策的结果,特别加深了国家内部的危机,一方面权臣假此扶植私人势力互相倾軋,一方面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白的《西上莲花山》“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作者俯视被叛军占领的洛阳城郭所见的悲惨情景:叛军人数众多,活动猖狂,杀人如麻,鲜血染红了野草,那些豺狼却在战争中封爵加官,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跃然纸上。这个思想在杜甫《羌村三首》里也有明显的体现“兵草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妻孥怪我惊,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于756年8月把家眷安顿在羌村后,只身投奔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虏到长安,后逃往风翔,授左拾遗,因为替打了败仗的房琯说了公道话,触怒了肃宗,差点被判重刑,在那种“杀戮到鸡狗”的战争岁月里,杜甫的妻子不知听到多少关于杜甫早不在世的传言了,现在突然回来,怎能不惊怪呢?怎能不把耳闻目睹的事情叙述一遍呢?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战争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在诗人笔下反映得多么强烈啊。李白的《西上莲花山》用神话与现实作对比,反映战乱的痛苦和人民受的灾难,《羌村三首》则是通过诗人杜甫自己的遭遇揭示了爱国忧民的主题,作者感伤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都是感时伤事之作,选材典型,因小见大,用个别反映一般,逐步深入,真实感人。
总之,李杜二人在不同的时代交错上,各有其独特的典型风格,各有其反映较为深入的时代面貌,在唐代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代所暴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中,喊出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呼出了时代的心声,同时也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生死日益追求享乐的腐朽生活。李杜二人的诗篇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人民性,他们的思想是深刻的,闪烁着灿烂夺目的光辉。
三、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1. 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是李杜诗歌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浪漫主义也可谓理想主义。在封建社会里,诗人为了对黑暗现实表现不满和愤恨,为了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和追求,不得不采用奇特的构思和多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反抗精神。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首,现实生活写得很少,主要凭借夸张和想象,创造了一个梦境,诗人可以张开羽翼飞渡镜湖,能听到天鸡啼鸣,看到天门大开,众仙聚列,霓虹可以为衣,鸾凤可以驾车,老虎能够奏乐。通过梦游天姥山的描绘,抒写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自由生活的激情,表现出他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懑和蔑视权贵,不愿受人羁缚的反抗精神。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诗人由自己的不幸产生了甘愿为天下人幸福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愿望。
2.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讲究格律,句句对仗;顿挫沉郁,内容丰富。
这个特点,既是唐诗的特点,又是李杜诗的特点,在李杜诗篇中,表现尤为显著。就杜甫《登高》一诗作如下简单分析。这首七言律诗总可分为两大层次,第一部分写景,第二部分抒情。首联写眼前的江天,颔联扩展到万里的秋色;颈联写登台的感慨,尾联叹人生之多艰。句子之间关系紧密,前后承接。第一句写俯仰,第三句承第一句写仰望群山,第四句以:“长江”和“渚州”呼应,七句承五句,因客居而备尝“艰难苦恨”,八句承六句,因“百年多病”而“新停酒杯”,句子衔接极为缜密,层次极为分明。
格律严谨,全篇句句对仗,每联的两句都是对仗的,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迭音词对迭音词,单音词对单音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表达了八层意思。第一句有四层意思:作客流落他乡又难以忍受;常年作客更加痛苦;又在万里之外,自然更是思乡情切,更何况是凄凉的秋天,更易感伤。第二句也有四层意思:登高望远,引起身世之感,已觉难过;孤独一人,登台毫无快乐,倍觉冷落凄凉;以病体登台,更见景况萧条;更何况是已经到了晚年,境遇如此,苦闷是多么深重;人生失意之感多么深沉!
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是一首五言律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结构严谨,对仗工整,相关的景物,如水与桥,人烟与橘柚树互相映衬,创造了晚霞映照下的江景和桥景以及秋天果实成熟时的晚景。
3.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作于753年,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在江南一带漫游,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宣城的北楼,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不禁想起了北楼的建造者谢朓,李白一生敬佩北齐诗人谢朓,谢朓善于以清丽的笔调写优美的风景,谢朓仕途虽然较为顺利,但四十岁被诬陷下狱而死。李白的这首诗前六句描写宣城的晚景,后面两句直接抒发了怀念谢朓的情怀,这是先写景后抒情,触景生情。杜甫的《春望》写于757年3月,正值安史之乱,当时长安已沦入叛军之手,诗人被掳至长安的景物与往日大不相同了,作者采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表露了作者忧国忧民乡思的感情。
四、李杜诗歌的教学方法
1. 通过精讲进行渲染。
散文有精讲和略讲之分,古典诗歌也存在精与略的问题。能够代表作者思想、风格的作品,必须精讲。精讲是指介绍作者思想,时代背景,重点讲清诗的内容和意境,讲清写作特点。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七言古诗,最能代表李白诗歌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名篇,李白一生政治道路坎坷,思想矛盾复杂,他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又有较深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追求的愿望,他对统治者时时抱有幻想,但当理想破灭时,他那种清静无为,反对羁约的道家思想就占了上风,于是又“富贵浮云”“粪土王侯”,对功名利禄表示极端轻蔑冷淡。李白一生一直处在对其理想的追求、破灭、再追求的极端矛盾痛苦之中,诗中所表现的奔放激越、跳跃多变的思想感情正是他真实典型思想的反映。《登高》是杜甫晚年一首有名的《七律》诗,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慨深沉,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感。描绘出深秋壮阔的景色,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的感慨。这些都是必须精讲的诗篇。
2. 通过背诵加深理解。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赋诗也会吟”。古典诗歌只有反复背诵,才能理解诗意,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潮。中师课本选录的29首诗,全部要求学生背诵。收效良好。
3. 通过讨论进一步深化。
在精讲,背诵的基础上,一个单元学习完后,可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如对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的认识,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有人认为是积极的。经过讨论,认为作者所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必然导致他思想上时起时伏,时进时退,但终究留给人们的是积极进取的精神。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情关心人民的思想,通过《羌村三首》《又呈吴郎》的讨论学习,觉得在封建社会里,杜甫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对“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和关怀表现得非常突出,实践证明:通过精讲、背诵、讨论,不仅能掌握诗的深刻含意,而且记忆是牢固的。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加之素日对李杜诗的学习理解,产生了上述个人的认识,虽为肤浅,但总是点点滴滴学习的结晶。我相信,李白、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两面旗帜,他们的伟大作品及其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万古长青地鼓励着每个善良的灵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必将从他们不朽的光芒万丈的诗篇中吸取精神的营养,学习他们优秀的创作方法,提高我们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注释】
[1]写于1988年7月20日,此文系评高级讲师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