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至1963年7月,我在宁大中文系读书,我们是宁大第二届学生。入学第一年,我们在宁夏师范学校度过(校址在中山公园北侧,即原银川师范处)。后三年在宁大新校址度过。我们班学生有40名,主要从宁夏和河南通过考试录取,籍贯有宁夏的、北京的、河南的、浙江的、广西的,宁夏籍学生占1/2。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组成宁夏大学中文系59级班集体,走进了宁夏大学这个神圣殿堂,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简陋的校舍和艰苦的劳动。宁夏师院的校舍是在一片盐碱地上盖起的一排排土坯房屋,不足200人的师生在这里学习、住宿、吃饭和生活,没有操场,早操在中山公园锻炼。这一年除上课外,就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任务,记得最清楚的是短途运输,一辆大马车由十几个学生承担运输任务,拉砖、拉粮食、拉菜,还有到罗家庄劳动,都是步行去步行回,劳动任务非常艰巨,下午拉车到深更半夜。除定量外,增加一个馒头。第二年学校搬到新校址,劳动还是不少,师生除上课外,一面在新校址劳动、种树、种草、清理沙丘,一面到宁夏军区马场(即校办农场)开荒种地种菜。宁夏大学教授郭雪六2003年4月在《宁夏日报》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从沙窝里走出的脚印》,有一段真实的回忆当时的情景。老百姓名副其实的把此地称之为“西沙窝”,真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起伏变幻的沙海。所谓新校址,有一座四层教学兼办公的主楼,一个礼堂兼饭厅,还有一座三层的拐角楼,是青年教师的宿舍楼,两幢窑洞房是给有家属的职工住的,房子周围都是高低不等的沙丘,主楼沙丘更与二层楼齐高。学校没有围墙,看不到一棵树,没有一花一草,可以说,除了长在沙漠上又粗又硬的黑色沙棘,见不到任何植物。同时方圆几里地没有一个邻居,只能一眼看到距离学校约五公里外的宁夏军区的营房及不知多远的贺兰山。这就是60年代宁大新校址环境生态的真实写照。这又是一幅美丽的宁大壮丽蓝图,我们在那里学习劳动生活整整三个春秋。
难忘的低标准。从1959年开始,众所周知,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三年的困难日子里,1960年又是最艰苦的一年,住宿条件差,学校为解决学生的防寒取暖,师生自己运砖送煤搭土炉,十几张高低床,用麦柴垫铺,二十多位同学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那个时候,国家规定,大学生每月27斤粮四两油。然而青年学生正在长身体,除学习外,还要有劳动任务,对学生来说粮食不够吃,肚子吃不饱。家住银川的学生星期天回家可改善生活,河南同学从家乡寄来红薯干,经济好的同学,可用一斤粮票5元钱到西花园买一斤点心弥补营养不足,没有外援的同学把从灶上打来的米饭或馒头加上酱油在火炉上搅拌加工,体积数量增加了,肚皮获得了暂时的满足。个别从中宁中卫回家返校的同学说,老百姓吃榆树皮和榆树叶的,还有饿死人的,真实的传说却也遭到无情的批判。我班一位同学回到陕北后,听说正值春节,吃得太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时师生由于营养不足,确实有不少人得了浮肿病。学校领导对师生在那个困难时期采取很多措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党委书记亲自抓食堂工作,制定劳逸结合的措施,给浮肿师生发放富康粉。学校自制“人造肉精”等名目繁多的代食品充斥饭盒。学生晚自习停止,精简课程,停开体育课,减少劳动时间,保证学生睡眠9小时等,一些具体细小的似乎微不足道的规定,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却起到了很大的稳定局势的作用。难忘的低标准生活,在今天的青年看来似乎成为了古老的神话,对我们来说,我们经历了,体验了,尝到艰苦的滋味。生活是艰苦的,但又是乐观的,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常常留在我的心坎里。
条件虽艰苦,学习情绪高。正规的教材很少,绝大部分是油印的资料。纸张的质量很差,粗糙薄细。每天早自习时,学习委员到学校油印室领取讲义,各科讲义都有,在每个座位上分发,每个人座位上一大堆,个人分类整理装订,上课要细心记笔记,期末考试讲义和课堂笔记就是复习的主要内容。讲义纸张不好,但字迹非常秀丽,原文注释都很清楚。同学们拿到讲义爱不释手,精心的装订成册。听说刻讲义的是“有问题”的闫承尧老师,他有才华,因为“右派”,不能上课,只能做教学辅助性工作。我至今还保存着那有纪念意义的各种讲义。背诵范文和古典诗词又是我们同学学习一大特点。有些同学古文基础好,不仅能讲解,而且很多篇章能背诵下来。古文观止300篇范文,很多同学能熟记背诵50篇以上。中文系的学生喜欢写诗、散文,创造热情高,不少优秀作品发表在《宁夏日报》。
虽然我们三年困难时期求学,也受到阶级斗争的干扰,但学校一直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我们正遇到了首批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及北京回民学院支教的优秀大学生。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知识丰富,功底扎实,让我们这些学子在他们的教育下受益匪浅。
我们初步回忆,四年有35名老师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专业课老师20位,其他均为公共课教师。王拾遗老师的明清小说,刘世俊老师的古代现代汉语,李增林老师的古代文学,李本昭老师的写作,闪一昌老师的文学概论,李镜如老师的文学概论,高葆泰老师的修辞学,吴天惠老师的语言学概论,郭雪六老师的欧美文学,闫承尧老师的现代文学,俞灏东老师的俄国文学,吴家麟老师的形式逻辑,俞正兴老师的政治经济学等,至今历历在目,那种润物无声的润泽,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只要稍一回顾,他们便跃然纸上。在我四年大学的课堂上,真可谓群星灿烂,群贤毕至,能亲聆这些老师的教诲,实在难得知足幸福,人一辈子遇到什么样老师太重要了。低标准瓜菜代,虽然物质匮乏,生活艰辛,但精神充实。学到了很多知识,为我们从教打下了坚实基础。每当我们同学聚会,经常谈到恩师对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没有艰难困苦的磨炼,哪有我们为国家做贡献的才华。
正是在老师的教育下,我们班毕业时31名同学,一部分服从组织安排,分到新疆从教,一部分在宁夏山川当中学教师,都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少数同学被选拔到宁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任教。有的同学著书立说,功成名就。
(1)林涛,北方民族大学教授,被自治区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0多部,被国务院颁发“为社会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高复兴,高级编辑,老报人,评论家,诗词学者。曾任新疆日报副总编辑,新疆经济报总编辑,社长,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著有《退思集》等。
(3)马克章,乌鲁木齐教育学院教授,著作有《中学教学语法纲要》(与同班同学屈筠君合著),《句群说要》《偃师方言研究撷萃》,主编出版《新疆人学普通话》,还有普及读物。曾被国家语委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两度获市政府授予的“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
(4)师恭有,河南新乡师范大学教授,著有《中国古今喻证论》等著作。
(5)江永源,在新疆昌吉学院从教,专攻哲学、美术、艺术学,并主编学报《西部学坛》;学术著作有《文学形体谈》和《文学概论》《禅宗美学》等11部;文学著作有《笑天斋诗抄》《司马魂诗选》等6部;书法作品有《毛主席诗词四十五首·草书》《中国古典诗词二百首·篆书》,《中国古今诗三百首.草书》等。
(6)李琬,宁夏大学教授,著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评析》,各种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30多篇。
(7)吕振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著有《白菊诗稿》《墨菊诗稿》,为宁夏诗词学会理事。
(8)田美琳,宁夏大学教授。著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上下册》等著作。
四年的大学生活,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人,有才华的教师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我们从教走向人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