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距离的组织

距离的组织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诗原载《水星》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10日。卞之琳的写作偏智性化,他在诗艺上也很考究。但后者作为距离中更遥远的风景,对于此刻的身体是“虚”的。身体的实境,即面对“平面化”的书、报纸等。所以诗人一直在透露身体此刻的乏味感,括号中的那一句为证。这一句写得又冷静又壮阔,很卞之琳化。“雪意和五点钟”出现了,外物开始生机盎然,时间开始惊醒。身体和诗意双双邂逅惊喜。

卞之琳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

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赏 析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本诗原载《水星》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10日。卞之琳的写作偏智性化,他在诗艺上也很考究。

这首诗中的空间转换很妙,虚与实、远方与此在、平面与立体,被安排得非常熨帖,它们之间的过渡也自然,没有生硬感。“罗马衰亡史”“报纸”“地图”“寄来的风景”,在前四句中,这些“平面化”的物不断激发着鲜活的、立体的场景,比如“上高楼”“罗马灭亡星”“暮色苍茫”。但后者作为距离中更遥远的风景,对于此刻的身体是“虚”的。身体的实境,即面对“平面化”的书、报纸等。所以诗人一直在透露身体此刻的乏味感,括号中的那一句为证。“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打开后的空间,依然让身体有昏沉感。这一句写得又冷静又壮阔,很卞之琳化。整首诗里,身体不断地冥想与追问,打开新的空间,以摆脱枯燥感。转折出现在结尾,诗人改写白莲教某的故事:堂内翻覆的盆舟,这屋子里的风景,掀起“一千重门外”的惊涛骇浪。这种写法颇具美感。平庸空间中平庸的日常性,被幻化出惊险。“雪意和五点钟”出现了,外物开始生机盎然,时间开始惊醒。身体和诗意双双邂逅惊喜。(曹梦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