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十年代上海的一隅

三十年代上海的一隅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这座远东大都市是中国现代诗人们绕不过去的题材。从1917年诞生以来,到1949年为止,新诗所面临的现代语境、物象或氛围,都能在上海找到合适的对应物或参照系。鸥外鸥这首诗,正是以上海为题材,而且将镜头聚焦在了上海霞飞路的某家咖啡馆内,描绘了“现代都市边缘人”的群像。鸥外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坛,宛如一个独行侠,不仅以“具象诗”知名当时,还兼顾了与汉语现代诗关系最密切的都市题材与现代性物象,可谓慧眼独具。

鸥外鸥

在上海霞飞路,

白天不见阳光晚上不见灯光

暗沉沉的咖啡馆内:

有不少一个个孤零零的男人、女人,

他们各自据坐一副卡座;

寂寞地在默想沉思。

叼着香烟咬着烟斗,

烟灰缸的烟灰盛得满满一盆。

他们目中无人,

目不斜视不看谁个一眼,

也不看见自己的身影;

与世相违,

没有人与人的关系;

与社会绝缘。

就在这暗处的一隅便算是

他们的天地!

他们也不自知,

是活着在还是已经死去。

是他们格格不入于人间

抑或被人间所遗弃?

1936年

赏 析

鸥外鸥(1911-1996),原名李宗大。广东东莞人。1936年在广州、香港任中学教师,1940年后历任香港国际印刷厂经理,桂林新大地出版社编辑,广州国民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副教授等职位。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1944年由新大地出版社出版诗集《鸥外诗集》。

上海这座远东大都市是中国现代诗人们绕不过去的题材。从1917年诞生以来,到1949年为止,新诗所面临的现代语境、物象或氛围,都能在上海找到合适的对应物或参照系。那里有着极为发达的出版业,为新诗的传播繁荣提供了诸多机会;那里还有着殖民风情笼罩下的社交,是中国接触现代社会之际,欧美文明的一片飞地。鸥外鸥这首诗,正是以上海为题材,而且将镜头聚焦在了上海霞飞路(属法租界,即现在的淮海路)的某家咖啡馆内,描绘了“现代都市边缘人”的群像。

这首诗创作于1936年,选自《鸥外诗集》。咖啡馆也好,“现代都市边缘人”也好,在那时,都是我们这个国度的新事物。那个时候,也只有在上海,才能遭遇如此前卫和“摩登”的主题。据诗的意味而言,作者似乎是以一种猎奇的眼光来观察这群人的。猎奇,意味着所观察对象为作者带来的新鲜经验,而对于后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诗也是那个年代社会风俗的一大见证。

诗人彭燕郊曾评论鸥外鸥,说他是“一个很现代主义的诗人”,徐迟也对他的作品表示了敬意:“(鸥外鸥)三四十年代的旧作拿到了今天来看,从形式到内容都还是最新的。”甚至在世纪之交还有人认为:“重访鸥外的文学世界,一种独特的新诗‘现代性’呼之欲出。”鸥外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坛,宛如一个独行侠,不仅以“具象诗”知名当时,还兼顾了与汉语现代诗关系最密切的都市题材与现代性物象,可谓慧眼独具。(朱钦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