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生活的词典里,没有人生的偶像。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那就是“我自己”。
我喜欢过教师队伍里的几位名人。像于漪[1]老师,我喜欢听她作报告。她语文功底厚实,出口成章;语言优美流畅,没有一丝口头禅。思想深刻,贴近生活,能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像顾泠元[2]老师,我喜欢他的研究精神。他从青浦的小学数学研究起步,一直到中国的校本研究,注重实际,不图虚名,把教育理论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校本教研。像钱梦龙[3]老师,我喜欢他的教学风格。教学本真朴实,没有任何花架子。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以训练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我喜欢这些人,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但并不把他们当偶像来崇拜。因为我知道一味地去模仿别人,无异于把自己的身心充作他人的奴隶。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思想。
我有个朋友,做的是办公室工作,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我以为他工作很开心。一日,我们两人闲聊,谈起各自的生活近况,我满脸堆笑,而年轻的他却堆满了愁云。原因是他在办公室专给领导写报告,大都是受制于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时常开夜车,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有时还得细心揣摩领导的意图,弄得不好还得看脸色,做的是给人作嫁衣裳的差事儿。这种日子,看似风光,其实很苦闷,苦就苦在做领导思想的奴隶。要说,又何止是办公室的人如此,好多单位、科室也这样。一日,我们单位开党员会,讨论的题目是“我入党为什么?为党干什么?”一个党员朋友谈到“为党干什么”时说:“我不能和领导说我的想法,因为我说了领导不喜欢,以为我在领导面前逞能;干什么也不能随便干,也怕干错。”我只能这样说:“党要我干什么,领导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可见,工作的环境,也不能让我们一些同志有自己的思想。因为你有思想,往往会带来些许麻烦。看来,拥有自己的思想也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儿。
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做的事情,我常和朋友们交流读书的思想。听不少朋友说,读书是为了消遣,打发时光或催眠。这种朋友,读完一本书往往不留什么痕迹,你问他书里写了什么,他基本不知道。有的朋友读书,知道别人的思想是什么,但不会把别人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整合起来,以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子去读书,收获不大,充其量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罢了。我喜欢把自己关在陋室书斋里读书,但并不囫囵吞枣地去读。我觉得,那种只阅读别人的思想,而没有自己思想的读书方法,即使一天到晚泡在图书馆里读,也未必有很多用。我喜欢白天读书,晚上坐下来审判自己。读了别人的书,有什么启发,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便可行诸笔端,组成带有自己血脉与密码的语言文字,流淌在自己思想与情怀的溪流里。我总认为,一个读书人,如果只阅读别人的思想,就好比把自己的脑袋无偿地提供给别人做思想的跑马场,自己却不登台表演,这太不划算了。我们读书可以喜欢某个人,但不可迷信,视其为偶像,对其思想、人格等一成不变地接受。那样做,只会失去自我,我从骨子里不喜欢这种读书方法。
年轻人,喜欢崇拜偶像,乐意成为一些红歌星或运动员的铁杆粉丝。有的为了看一场偶像歌星的演唱会,或观一场偶像明星的球赛,可以省吃俭用,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身体的疲惫;有时还以拥有偶像的一幅照片或签名,或一个拥抱而心花怒放;更有甚者痴迷于偶像人物,非偶像式的人物不嫁或不娶,以致成为剩男或剩女。在生活里,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去崇拜别人,因为你有你的生活方式与空间。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各有各的色彩,你能说哪一种色彩更美吗?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处独特的风景,张扬自己的个性才是最美丽的。
人生短暂,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有亮丽的风景,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与位置,尊重自己的天分和选择,而不是刻意去寻觅、模仿心中的偶像。
和我一起工作过的人,到了退线的时候,他们大都选择了经商赚钱,日子过得开心快乐,生活得有滋有味。而我呢,没有经商的能耐,也没有赚钱的本事,一辈子对钱不感兴趣。在我眼里,钱只要能基本满足生活需求就够了。如果我像那些朋友一样,也选择走经商的路子,就会活得很累,因为那事儿我做不了。我尊重自己的内心,毅然选择了留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做自己熟悉的行当,做一个高中语文教研员。这片天地虽很贫瘠,但我喜欢。我办语文教学高级研修班,培养语文教师;改革语文考试命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编写新课程的新学案,指导学生作文逐步升格。这些活儿,虽没有多少报酬,但我觉得有味,便乐此不疲。尽管在别人眼里,这事儿很平凡,也很清贫。但在我眼里,钱不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钱多的人我不羡慕,钱少的人我不鄙夷。我喜欢有思想而独立的人,但不把他们当偶像。
我选择走适合自己的路,把自己当偶像,尊重、学习他人的思想,但绝不迷信他人,不管他人说了什么,或者会说什么。
【注释】
[1]于漪: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
[2]顾泠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3]钱梦龙: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主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