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模糊是一种强烈

我的模糊是一种强烈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我画中体现的模糊不是有意的变形,是由于太强烈而造成的无所不在,也许这来自我对自然独有的感受——对光源从小就很敏感。正如上面我们谈到的,这个模糊其实质是太强烈,强烈到光的感觉超出了形状,无所不在时,物体的形状就消融了。

□燕窝:你的画并不好懂,至少对于普通观画者是这样的。然而你却凭借这个“让人不懂”的画取得了响亮的国际声誉,这里面有什么奥妙?难道你的价值就在于这些“让人不懂”的地方,它们到底是些什么呢?为什么很多人会看不懂?

■何坚宁:常有人说看不懂我的画,甚至是,赞扬我的人也未必真的看懂了。尤其是黄色的画,它们所表现的是一团耀眼的光,光的本身变化多端。更重要的是,光所代表的是一种生命感,当外界的光和内心的生命感相吻合,这种强度无穷蔓延,直到光感延伸到我们所见的一切景物,它就会脱开形状而存在。或者说,它把光感赋予了一切形状,每种形状都有或重或轻的光,当它表现在画布上就是无所不在的黄色,有时是绿色的,它们都是光,都代表我内心的生命感。因此,我画中体现的模糊不是有意的变形,是由于太强烈而造成的无所不在,也许这来自我对自然独有的感受——对光源从小就很敏感。我认为,这种印象不是单纯技巧能够完成的,它的本质还是强烈的生命感,这种画、这个画家本身必须是有生命力的。

因此这种看不懂其实指的是,物体形状越来越模糊了。正如上面我们谈到的,这个模糊其实质是太强烈,强烈到光的感觉超出了形状,无所不在时,物体的形状就消融了。在画家的激情与物体(如树、海、道路)产生的碰撞中物体原来清晰的轮廓消失了,它与故意把形状弄得模糊是本质上的不同。画界里这种故意印象派画家很多,他们不是因为灵魂太强烈以至模糊,而是因为这样做有利可图。在每一种艺术行当中这样的人都很多,一是艺术价值不象普通货品那么清晰,另外是艺术作为谋生手段相对困难,因此画界的投机者和别的艺术行当一样多。没有灵魂的被吹捧为灵魂,还是伟大的。当然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容易分辩。但如果是有意做假,它肯定不会带给人强烈的生命感觉。我很讨厌这种事情,但无法阻止,而且这些人也需要钱来生存。丑陋是丑陋,为了生存又令人无话可说了,也许正是这种灰色地带使我不愿意去画人。画人就要观察人,一旦深察就免不了看见丑恶。而树木就不会这样,越深入越喜悦。所以严肃的艺术家是有取舍的艺术家。考虑到每个人都有他的现实生存问题,你可以对这些丑陋保持某种沉默,但绝不能为了人情或私利违心叫好。别人这样做我不去非议,可我自己对生命的真实感觉始终在利益之上。

□燕窝:看你的画总是感受到强烈的激情,即使是表达宁静的画,也透出浓厚的生命气息。你是怎么去捕捉这种感觉的?是等你最高兴的时候才画,还是你总是能够这么兴高采烈?这种冲动和激情对一个画家有多重要?

■何坚宁:这种喜悦感与生俱来。小时候看书、看电影什么的,虽然也高兴,但都比不上色彩带给我的高兴更强烈、时间更长。仿佛命运在我大脑中安装了一副弹簧:只有碰到颜色,它的最大喜悦开关才会“啪”地跳起来。

只要愿意去找,我总能从我喜爱的事物身上找出喜悦点。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气和心情。比如这一天起床,看到下雨了,没电了,闷热了,空调不能开了,但这些都不要紧。看看远处的雨云,黑里翻出白、蓝、灰,天空一层层的变幻着颜色,连天黑下来都是这么辉煌的一件事。

激情对于一切艺术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一个画家看一棵树,是这种激情使树在画家心里首先转化为内心感受,然后才涂抹到画布上。而一个普通人也在看树,就没有这种转化,或这种转化很弱,还不足够形成一幅画。因此,我认为一切艺术创作包括画,它的本质特征是创造出我们心目中的世界,而不是象工匠倒模具一样。比如为什么我们有冲动去画花草?因为画家看到的花草不仅仅是普通人看见的一种物体的形状,它生机勃勃,它代表一种生命力的形状,这种生命力和我们自身相应和,琴瑟和鸣,发生共振,产生冲动,于是我们把它涂抹到画布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