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底线
□燕窝:这么说,很多事情只能在艺术领域内完成?进入到现实生活中,它们似乎就会演变为伤害了。那么艺术有没有底线?
■何坚宁:艺术的底线是没有道德的,至少不是世俗所认可的那种道德准则。
只有特质。艺术的本质直抵生存的底线:活着。因此有些放纵的、备受非议的艺术家,当他们在画布上体现底线时,他们的艺术是有价值。而那些行为中规中矩的艺术家,当他们在画布上体现的是界线不是底线,把道德强加给艺术时,他们的作品就没有价值了。我想我从学画起,就没有变过我绘画的目标,它的目标就是那块面包,而不管它是怎么得到的。我赞美这面包的美,无论什么时代,我始终只赞颂这一点,这就是人类的底线。它没有道德评判,只有各种物理性质,面包也有不美的时刻:发霉了、掉渣了、吃光了……这些都令人悲伤,一样地具备了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一方面,只要能够在画布上表达这个底线,就是好的艺术家。另一方面,到达底线的能力与艺术家的行为品格有一定关联。能够坚持底线的人也是生活中的诚实者,无论他做什么,好歹都同样表现出来。而世道对于不好的行为是有着巨大压力的,使我们不敢彻底地表现自己坏的一面,这样我们由于无法坚守诚实而妨碍了自己作为艺术家到达底线的能力。我是一个从小生活在认可和鼓励中的人,世俗的这种认可也使帮助我抵达对自己的认可,有时我们不能两全,就会选择其中一种。比如《忏悔录》中的卢梭,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唾弃的声音,但这样做首先帮助他抵达对自己的标准:他应该是勇敢的、诚实的,他通过付出一些社会认可的代价来换取他对自己的认可,这也是一种方法。尤其对于艺术家,他可能不太在乎社会舆论那一套,但他在乎自己的内心。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能肯定自己,意味着在精神上他已经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了。
在我们刚刚成长的时候,这底线主要依靠社会、亲友和教育的认同,一些美丑逐渐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扎根在我们内心。这时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外界的一些言论无法动摇那些已经成为自我的观念——尽管它曾经是由父母、书本和老师灌输给我们的。
我小时是那么需要鼓励的一个人,到了今天已经不在意舆论的评判,坚持自己的道路,这并不矛盾,它们是完全统一的。今天成为我内心底线的那些东西,由于我小时候得到鼓励和认可,它们才从人类文明的枝头移植到了我心里,真正地成为我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