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饭碗,和碗里的饭
□燕窝:艺术家吃饭的问题还真是个大问题。有的诗人吃不好,就大骂社会要“饿死诗人”了。你觉得这到底是谁的责任:社会,还是艺术家自己?
■何坚宁:对艺术品的欣赏是很多人都会的,也都需要的,不能说这里面没有一点热爱。但这热爱太浅薄,其程度只相当于吃饱了喝一杯清茶。程度再深点,可能就是寒冷中喝一杯热茶……然而成为凡高那样的艺术家,对绘画的热爱必须到达像呼吸需要空气般的程度,才能诞生高度的艺术才华。因此,当我们说“艺术家没有诞生热爱”,是指他们热爱的程度不足以从中诞生任何艺术,甚至把艺术当作为一个茶托来用,是生存晋身的一种道具。一个长时间内,许多人考美院是因为文化分较低,这就减低了对那种热爱程度的考证,我认为这是美院会出现大量庸才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政府对艺术的供养和需要,使得这方面的虚假和泡沫更多。政府行为并不等于社会行为,而后者才是艺术真正需要的认可。钻营者们常常把“政府认可=社会认可”,再把“社会认可=艺术价值”。事实上,在这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等式。
找饭吃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尊严,而绘画、写诗却是艺术层面的问题。想通过绘画、写诗找饭吃,是把自己的基本需要与伟大扯上关系,并且会带来一条虚假关联:仿佛自己吃不上饭就是因为社会不接纳伟大,社会不伟大不高尚不给艺术予立锥之地了。这是一种扭曲的逻辑。我现在可能用画来找饭吃,这是我的幸运,但它仍然是两个问题。我用画找到饭吃,既不能证明我的艺术因此比别人的艺术更有价值,也不能证明社会对艺术变好了,变得敞开了。一个人是为了吃饭画画,还是画画得到了吃饭的机会,这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混在一起就很可悲了。如果不是虚假也至少是虚弱的,对艺术拥有某种病态的情结,我特别不愿意和这些所谓“艺术界的人”厮混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