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籍华人 余国春
【点评】
1951年在印尼出生的余国春,随父母定居香港,大学毕业后加入裕华大家庭。从襄理做起,逐步由副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而至集团主席,经过20多年的奋斗而成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国货大王”。
这是一篇结合自己实业发展情况,谈及改革开放的演讲稿。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紧紧围绕“海外华侨”这个主体,从三方面展开分析,给出了海外华侨是开拓者、参与者和贡献者的结论。
从1978年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改革开放路线至2008年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历风雨后初尝硕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东省,凭借着侨乡的优势,与海外华人华侨共同努力创建新广东。
广东省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享有三最:华侨历史最长、华侨人数最多以及华侨全球分布最广。这些粤籍华侨以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全球享有盛誉,在粤人社会流行着一句谚语:“The sun never sets in the cantonese community.”海外华人华侨正凭借着这种精神成了广东省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开拓者、参与者及贡献者。
海外华人华侨是改革开放的开拓者
华人华侨是广东的“建设先驱”。自1978年至1992年,中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艰难探索期。华侨在这期间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改革开放中的第一波外资潮基本都源于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在国内硬性、软性投资环境较差,经济体制不完善,甚至在投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的情况下,满怀着一片赤诚的爱国热情回到家乡参加投资,成了改革开放的先驱。在之后几年间,广东珠三角地区随处可见“华侨投资一间厂,救活一条村”的生动场景。海外华人华侨在广东省的改革开放初期创造了中国无数的“最”和“第一”。例如:在深圳,出现了全国第一家电子行业的合资企业“光明华侨电子厂”(今康佳公司);有了当时全国技术、设备最先进的“光明华侨家私厂”;具有美国先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的“华侨晒图纸厂”这些实例都体现了海外华人华侨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做的贡献。
海外华人华侨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
华人华侨是广东的“建设支柱”。在这30年间,海外华人华侨是改革开放中一如既往的参与者。随着国家对侨商优惠政策的进一步制定与实施,侨资企业的规模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侨资在广东省的投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模式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模式转变,因而侨资不断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电子芯片以及生物技术等产业。这一产业的转化,对广东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广东省70%左右的资金直接或间接来自包括港澳侨商在内的海外华人。大量的侨汇转化为生产性资金及企业的启动资金,加之许多技术设备的无偿转让,使侨乡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建立、壮大起来,并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许多侨乡的面貌焕然一新,欣欣向荣。广东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内地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经济总量连续23年排名全国第一。去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达人民币31084亿元,占全国(不包括港澳台)总量的1/8。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后,超过了台湾。据权威人士称: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人民币7750亿元,约占全国的1/6;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34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3,而在整个世界经济体中,超过了俄罗斯、西班牙,排在第13位。这些辉煌的成就,离不开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在粤投资的侨资企业的直接支持。
海外华人华侨是改革开放的贡献者
海外华人企业为改变中国企业的观念,并为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企勤俭的企业文化、家族式经营与现代经济相融合的管理模式等特点,都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之前所应借鉴学习的。同时,海外华人华侨在改革开放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在帮助中国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先进的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同时,也将中国的产品、中国的特色技术及中国的劳动力带向全球各地。这一桥梁作用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开拓了更宽的道路,为中国带来了无限机遇。
华人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支有生力量,为民族振兴和乡土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不断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献计献策。改革开放30年后的广东省,还要始终不渝、一刻不停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直到成功。这是全中国人民和所有海外侨胞的共同职责与心愿。
作为华人,我诚望更多的同根华人、华商、侨商继往开来,抓住深化粤港澳合作所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参与投资兴建,为广东的深化改革开放、全国的现代化建设、伟大的民族复兴、祖国的统一大业献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