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桑蚕多奇事
我国是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桑、蚕、丝、帛等字样。周代时,采桑采蚕已很普遍。《诗经》中有很多诗句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间闲工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进工兮。行与子逝兮!”大意是说:一块桑田十亩光景大啊,姑娘们采桑快完啦,我和你一起走吧!大桑田以外的姑娘们啊,桑也采得差不多啦,咱们走吧!好一派乡村景观。
与桑蚕有关的典故极多。远在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丝绸由“丝绸之路”通到西亚和罗马,立即引起皇室贵族们的称赞。他们将轻盈美丽、光彩照人的丝绸看做是“天堂”的神物,是一个“美丽的梦”,来自产丝之国赛里斯(Seres:即中国),称蚕为赛尔(Ser),说该国“林中产丝、闻名于世。丝生于树上,取下湿一湿水,即可梳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简直神乎其神了。当时罗马的上等丝料,每磅值黄金十二两,有时与黄金等价,可以想见,当时的桑树可真正成为摇钱树。正因为如此,古罗马帝国及一些西域国家为了争夺同中国的丝绸贸易,曾多次发生战争。到6世纪,罗马人和波斯人之间终于酿成了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战”,长达20年的时间。
蚕桑技术在当时是绝对保密,封建王朝严设关防,以免外传。罗马人和西域人则处心积虑地想得到它。公元前6世纪时,东罗马王朝查士丁尼皇帝,以重赏鼓励一个西方传教士长途跋涉到中国。这个传教士相当精明,他从民间搞到了桑种和蚕种,并从旁了解到:来年春天时,把蚕种包好放在胸口暖和八九天即可孵出小蚕来,然后用桑叶喂养等。于是他便巧妙地把蚕种和桑籽藏在竹筒里,然后设法以最快的速度赶回罗马。谁知邀功心切的传教士误把桑种当蚕种,竟把蚕种撒到了土里,桑种则惴在怀里暖和,结果自然一无所获。碰巧这事儿被几个过路的印度僧人知道了,他们主动提出并重新引进蚕种和桑籽,这次终于获得成功。从此,欧洲各国的养蚕业从罗马逐渐传开了。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以通婚为借口,设法弄到蚕桑奥妙的故事。当时西域有个瞿萨旦那国(今新疆和田附近),该国国王先卑躬下礼以藩属的礼节,派遣使者来中国求婚,中国皇帝考虑到西北边疆的安全,也就答应了这门亲事。不久,瞿萨旦那国国王特别地挑选了一个能干的使者和几个迎亲侍女来中国迎接公主。使者和侍女花言巧语,屡使计谋,终于打动了公主的心,使公主答应冒险将蚕种和桑籽偷运出境。迎亲那天,公主将蚕种和桑籽放进了象征皇权的凤冠的帽絮中,从而巧妙地躲过了边疆官员的查询。第二年春天,桑籽下地播种,长出了幼苗,蚕种育出了小蚕,先用松叶喂养,待到桑树幼苗长大后就逐渐繁殖开来了。
尽管国外的人们对我国的蚕桑技术垂涎三尺,并借鉴推广,千百年来,作为古老的丝绸之国,我国的丝织产品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真丝衣料制成的各种冬夏服装、被面等始终受人青睐。但近代以来,国际丝绸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日本等国家大力发展养蚕业,其生丝的出口量有时甚至超过了我国,其丝绸产品质量也不可小觑,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在植物分类学上桑属于桑属,拉丁文学名为Morns albo,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原产我国,分布极广,北起黑龙江,南达广东,东起台湾,西过云南、西藏、四川达新疆,栽培历史极久。
由于桑树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又加上杂种品种较多,故而形成许多变种和栽培种,如浙江的湖桑,原产山东的鲁桑以及广东桑、辽桑、嘉定桑等各有特色。从外形上看也相差甚大,江南一带的桑多矮小灌木状,北方的桑则可能是大的乔木,有的需要两人合抱才行,桑树寿命也很长。
1982年,科学考察队在西藏林芝县的日角山麓、泥洋河畔发现了一株大桑树,其主干胸坡达4.12米,胸围达12.93米,主干高3.3米,上生七大分枝,堪称“桑树之王”。此外,福建泉州开元寺内的一棵古桑,树龄大约已有1300多年了,至今依然绿叶遮地,长势旺盛。这里顺便提一下,桑属在我国有10种左右,较常见的还有蒙桑、鸡桑、华桑等,它们和桑相比,其产地、形态结构均有不同,但有时也笼统地称之为桑。
桑树是我国的乡土树种之一,被誉为经济树木之翘楚。我国人民自古栽桑与农作并重,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其实,桑树的用途远不止这些,冬桑叶是清热、去风、明目的常用药之一;桑根上取得的桑白皮,具利尿作用;桑皮可用于造纸,桑枝可作人造纸浆乃至柴薪;桑树的果实桑葚,成熟后呈紫黑色或白色,还有桑葚面包、桑葚蜜等。在古代兵荒马乱之际,桑葚还曾被充当军粮。《三国志》上就有“杨沛蓄椹救曹军”之说,说的是县令杨沛用晒干储藏的桑葚解救了曹操军队的一时之饥,并被传为佳话。此外,蚕蛹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油脂类物质,在食品、化妆品、皮革制品等行业中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值得一提的是蚕粪,一般都用来做肥料,但因其中含丰富的叶绿素和植物碱,有人将其作为家畜和鱼类的饲料,如广东南部的珠江三角洲一带以蚕粪喂食,鱼多塘泥养分也多,再用塘泥肥桑,茂盛的桑树又导致养蚕业的兴旺,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良性的“蚕、鱼、桑”循环,无论对环境或是人类都大有益处,使得这一带平均每平方公里养活了600余人,成为我国农村最富裕、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便是小有名气的“桑基鱼塘”,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也可以算是蚕桑业的一个近代典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