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殊天气与农业

特殊天气与农业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殊天气与农业寒潮对农业的影响活动于我国境内的冷性反气旋,几乎都是由高纬大陆沿西北、北、西和东北4条路径移来的,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势力较强者可以直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寒潮是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因此寒潮侵袭时,天气发生剧烈的变化。梅雨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农业生产关系甚为密切。台风挟带的狂风暴雨,不仅对沿海渔业生产和海运交通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农作物和人民生命财产都有严重威胁。
特殊天气与农业_生物生态拾趣

特殊天气与农业

寒潮对农业的影响

活动于我国境内的冷性反气旋,几乎都是由高纬大陆沿西北、北、西和东北4条路径移来的,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势力较强者可以直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强冷空气的侵袭,给我国广大地区带来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根据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区48小时以内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4℃以下,并且陆上伴有5—7级大风,海上伴有6—8级大风,称为寒潮。

寒潮是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因此寒潮侵袭时,天气发生剧烈的变化。但由于季节、地理条件以及寒潮的强度不同。各地天气变化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冬季最突出的是冷锋过境时温度下降,风向剧变,锋后往往有强大的偏北风,在西北和内蒙古地区有风沙现象,淮河以北,偶有降雪。冷锋一过天气便转晴朗。冷锋过淮河以后,降水机会增多,尤其当冷锋速度缓慢或在江南静止时,降水时间将会持久。

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由于它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时间长,所以对农业生产影响相当严重。寒潮过境后,气温骤然下降,降温可持续一天至数天。西北、华北地区降温幅度大,中部、南部降温幅度小,但可以出现冰冻和霜冻现象。如在1955年1月,由于寒潮连续暴发性的南下,武汉出现了-14.6℃,上海出现了-19.2℃,南宁出现为-2.1℃的极端最低气温,海南岛也出现了罕见的霜冻现象。其中苏、皖、鄂、湘、赣等省不少地区连续出现10—15天一大雪和冻雨,导致了交通、电讯受阻,农牧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春秋时节,寒潮天气除大风和降温外,在长江流域以南常有雨雪。有时还会出现雷暴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由寒潮引起的终霜、初霜和霜冻对华北、华中地区农作物的威胁更大,往往造成严重减产。

寒潮冷锋之前常有一个低气压作为它的向导,所以当寒潮前锋迫近时,首先刮起的并不是强烈的西北风,而是微弱的南风或西南风。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如果天气反常地暖起来并有偏南风,就是寒潮到来的预兆。我国气象部门能够较为准确预报寒潮,可以提前做好防冻准备工作,这对确保农业丰收有着重要意义。

梅雨对农业的影响

我国江淮流域(宜昌以东,北纬29°—34°之间)到日本东南部,每年到春末夏初时节,常是降水量大,降水次数频繁,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为“梅雨”。又因梅雨期间天气闷热,雨天多,空气湿度大,风力小,光照少,衣服物品易受潮霉烂,故人们又称“霉雨”。

梅雨是大范围的大型降水过程,正常年份,一般是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24天左右。梅雨期降水量要占6—7月份降水量的70%,个别年份的降水量特别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为“丰梅”年。也有些年份梅雨不明显,成了“空梅”或“少梅”年份,例如1954年的“丰梅”年,梅雨期比正常年份延长了1个多月,仅7月份的降水量各地都超过了40毫米,鄂、豫,皖3省交界处大于800毫米,降雨中心地区达1200毫米,从而出现了洪涝灾害,同年北方出现了严重的干旱。1959年情况正好相反,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空梅”,雨量锐减,所以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百年未有的旱灾。

极锋、阻塞高压、西风南支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主要天气系统是影响梅雨自始至终的天气过程,暖湿的太平洋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对梅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梅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而且也是梅雨形成的必要条件。阻塞高压的存在,致使南北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则是梅雨形成的决定因素。

梅雨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农业生产关系甚为密切。梅雨期间,正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小麦、油菜、蚕豆收割,水稻播种、插秧季节。梅雨来得过早,影响夏收;梅雨来得过晚,又影响夏种;梅雨期过长,降雨量过多,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反之,出现旱灾。因而,适时适量的梅雨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条件。人们只有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掌握梅雨形成、发展和移动规律,才能夺取农业生产丰收。

台风对农业的影响

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一带(北纬10°—15°)的洋面,夏季气温达到28°—30°时,出现大规模高温、高湿的垂直不稳定空气,对流旺盛发展,开始形成暖性热带低压,有利于台风的发生,尤其是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相汇合的辐射带(即赤道辐射带)上,出现了强烈上升气流,容易产生涡旋。台风是指发展到一定程度(平均风力超过8级)时的热带气旋。风力达到12级时称强台风。如果风力在6—7级则称为热带低气压。台风在不同的地区称呼不一样:它在西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在东太平洋地区和大西洋地区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地区称为风暴。

台风移动的途径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变化的控制。到了夏、秋季节,赤道辐射带移到南海和菲律宾一带,副热带高压也向北推移到北纬25°附近,所以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影响最大,这个时期的台风占全年的70%,称为台风季。据多年统计,台风移动有3条主要路径。第1条是从源地一直向西,经我国南海在海南岛和越南沿海一带登陆,对我国海南省,广东、广西南部影响较大;第2条是从源地向西北,横穿我国台湾,在闽、浙、沪、苏沿海一带登陆,对我国东海海区和东海影响最大;第3条是从源地直向西北,后转向东北朝日本移去,这条路径活动的台风若登陆对我国影响也较大。台风在我国登陆最多的地区是汕头一温州之间,约占全部登陆台风的90%,汕头以南登陆的占36%,温州以北登陆的占15%。

我国北京—宜昌—河口连线以东地区都可直接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过境一般历时两小时。台风过境时天气恶劣,狂风暴雨,风速可达50—100米/秒,日降雨量可达200毫米—300毫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中,台风雨占很大比重。台湾是我国台风雨最多的地区,1963年9月9日—12日一次台风侵袭,台北附近山区4天降雨量达1684毫米,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247.9毫米。台风挟带的狂风暴雨,不仅对沿海渔业生产和海运交通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农作物和人民生命财产都有严重威胁。但当极锋雨带北上,它带来丰富的降水可以解除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伏旱,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关于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现在还没有一致的解释,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台风是热带弱小扰动发展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会更清楚地了解其成因掌握其活动规律,更准确地做出台风的预报,为发展农业生产,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