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丹青写人生
小米、红豆、绿豆、芝麻、玉米渣……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农作物种子,足足将近20种,竟“种”在一幅名叫“喜鹊报春”的画上:喜鹊的眼睛是黑芝麻、嘴巴是油菜籽、身子是黄米、爪子是西米……这些五谷杂粮聚集在一起,组合成了一幅宛若浮雕般的图画。
人们餐桌上的粮食,在金华粮食画家陈桂鸿手下,却成了“写字作画”的好材料。凭借这独门技艺,他在十多年间制作了上千幅作品。这些粮食画不仅防蛀防腐耐保存,脏了还可以放在水里清洗。
陈桂鸿制作的粮食画
今年43岁的陈桂鸿,迷上粮食作画前,是一个世界品牌的五金建材代理商,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
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次,陈桂鸿和一个生意上的朋友吃饭谈天,朋友无意中说起,他见过老民间艺人用餐桌上的五谷杂粮做成的工艺品:“很漂亮!很新奇!”
陈桂鸿说,自己来自丽水的农村,少年时清苦颠簸的生活至今让他记忆犹新,“那时能吃到一碗白米饭就已是奢侈!”所以,从小到大,对粮食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说者无意,听着有意。陈桂鸿当即丢下手头的生意,千里迢迢赶到兰溪寻访。在一个僻远的村庄,陈桂鸿见到了这位已年过七旬的民间艺人。
在老人家,陈桂鸿见到了用各种粮食做的工艺品,有漂亮的宝塔、典雅的屏风、华丽的牌坊……一件件乡风浓郁的作品让陈桂鸿大开眼界。他由衷地叹服民间艺术的悠久、神奇,立马爱上了这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民间艺术。老人告诉他,这些工艺品,民间叫做“粮食砌”,老人家祖祖辈辈都做这个,做了多少年已无从考证了。
当时,陈桂鸿看到一个用玻璃柜罩着的高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的粮食宝塔,爱不释手。他想把宝塔买下来,但老人告诉他,曾经有人出价二三万他也没卖。老人说,做这个塔很麻烦,花了他好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宝塔模型由蜂蜡、松香做成,夏天会发软,不能触摸。此外,为防止粮食发霉变色,每年都得拿出来翻晒、熏蒸。不会这门技术的人,是不能长年保存的。
陈桂鸿问老人,有没有其他方法让这些粮食工艺品一代代保存下去,老人说:“没有!”他试过很多种方法都没成功。
陈桂鸿的老父亲一生喜书画,所写的字画在当地十里八乡小有名气。自己受此浸润感染,从小就喜欢书画艺术。这些漂亮的粮食工艺品,深深地激发了他心灵深处对书画的热爱,也激发了他传承这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陈桂鸿决心将其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