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梳水草成文理,澄澈甘河天影蓝。
高柳临流蝉绝响,清秋景色宛江南。
这是1961年8月10日,叶圣陶先生在大兴安岭林区观光时留下的一首绝句。
叶圣陶,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如果说鲁迅创作了我国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出版了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叶圣陶的《倪焕之》则开创了我国白话文长篇小说的先河。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他创作的童话《稻草人》又被称为我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篇,影响久远。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将自己的10篇游记新作结集出版,名曰《小记十篇》。虽只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却分量极重,社会关注度极高,一时被奉为经典。致使他不得不撰文称,游记不是只有这一种写法。叶圣陶还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等著名报刊,为中国现代文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先生也自然成为一代宗师。
1961年,中央文化访问团到内蒙古自治区观光,叶圣陶先生以教育部副部长的身份出任团长,与老舍、曹禺、端木蕻良、吴作人、翦伯赞诸先生同行。归来后,叶老发表了游记《林区二日》和长达数万字的《内蒙日记》,为大兴安岭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情感。
与老舍着重宏观美学的审视角度不同,叶圣陶对大兴安岭的观察更多地着眼于细部,笔墨也更显缜密而周到。
“我想同样是绿,要分明暗老嫩,这不太容易着笔,而明暗老嫩的界划,又加一重难处。至于白桦林,我觉得那些银亮的笔直的线条掺杂在各个不同而又融合的绿色里头,仿佛很调和似的,用画笔来描绘,要是线条生硬一些,选用颜料欠一些斟酌,怕就表现不出调和的意味,甚至会显得刺目。当然,这只是外行人替画家担忧的想头。”大作家的文笔如画笔,将大兴安岭的绿“描摹”得如此舒展而从容,细致而有层次,真切而意境全出,让生活在当地的人都感到地道和难以替代。叶老笔锋一转,笔触更加细腻。他这样为我们展示出乘坐森林小火车深入林场时的感受:“车窗外都是树木,树木外还是树木,你说单调吧,一点儿也不。只觉得在林绿之中穿行异常新鲜,神清气爽。古人栽了几棵梧桐或者芭蕉,作诗就要用上‘绿天’,未免夸张。这时候我倒真有‘绿天’的实感,要是掺些想象的成分,竟可以说染人衣袂绿。既而看见一条河道与铁路平行,一打听知道这就是甘河,水清见底,水草顶着流向徐徐袅动。”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首诗。叶老是苏州吴县人,肯将大兴安岭拿来与家乡相媲美,可见先生对大兴安岭赞许之甚。10多年后,我从甘河林业局机关所在地,驱车去甘源林场。同行人告诉我这就是叶圣陶一行当年乘森林小火车走过的路。只是森林铁路业已拆除,我们的吉普车行驶在林间公路上,车窗外仍然是无边的绿树。这时,我想起“物是人非”这个成语,觉得那“是”字用得真好;随着时光流逝,眼前这片山林自然因年轮叠加而变更容颜,然而,我仍旧对它们充满了亲切和钦羡——正是这片绿林,曾经获得一代大师体贴入微的记叙,叶脉毕现的幸福留存在他那充满情感的字行间。
叶老还将赞许的目光投向大兴安岭林区的主要树种落叶松和白桦,详尽、全面介绍了它们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限于篇幅,本文难以尽述。以下引用的是先生写落叶松时发端的几句话:“再说落叶松。平时从未想到松里头也有落叶树,总以为松柏联称,凡是松都四季青青的。既然落叶,可以想象凉秋而后,整个林区将会变为挺立着亿万株冲天直干的冰雪世界。改换冬季就改得那么彻底。”就凭这段文字,叶老便轻松地道出了大兴安岭的一种特质。事实证明,在我们的国土上,大兴安岭当属极寒之地,冬季全国最低气温往往现身于此。而这里正是落叶松的故乡。为了能在这片山岭间落户,松树家族中最顽强的一支,宁愿改变松之常态,舍弃最易广受称道的四季常青的固有容颜,重新设置生命底线,彻底卸下绿袍,让自己如其他落叶树种一样,奋力与严寒抗争,在大兴安岭上扎根,成片、成阵、成林、成海地生长,并与白桦携手组成“七落三桦”最佳生态结构,让大兴安岭真正成为富有生命的海洋。落叶松又称意气松,林区人将它视为自己的兄弟手足。1982年,我在克一河林业局采访,就曾见到那里的人们将意气松当作企业文化的名片,作为大兴安岭人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柱,进而将它不求形似,奋力抗争,不避艰苦、勇于奉献的生存状态人格化了。
叶老的笔触也涉及大兴安岭人。
在《内蒙日记》中,先生写道:“午后一点四十分到牙克石,迎者又甚众,仅记市之书记萨义尔,为达斡尔族人。”“五点,萨书记为我人介绍林区概况。”“萨书记谈两小时,我人听之,深感兴趣。此君三十余岁,来此已久,为内行矣。”“今夕晚餐多清淡之味,唯饮茅台以解乏,皆出萨书记之安排。此君能体贴人情,注意生活,颇了不起。”萨义尔书记成为叶老在不长篇幅中4次提及,并加以赞许的唯一一位林区人,当属荣幸。不过叶老在此处有一处笔误:萨义尔系林管局领导,而并非“市之书记”。他早年留学日本,喜哲学,有文采,打得一手好乒乓球,在林管局领导中素有儒将之誉。林管局党委机关报《林海日报》之报名,就出于他的提议。著名作家蒋子龙到林区观光,曾评价这个报名说“好大气魄”。后萨义尔调北京工作,退休后攻习书画。20世纪90年代初,民族文化宫举办的萨义尔书画展,《中国林业报》曾派记者采访,予以宣传。若这位老人家今尚康健,大概也该年近九旬了吧。
叶圣陶先生访问大兴安岭,共留有4首绝句,除开篇引用的那首外,现将另外三首,一并抄录在此,以邀同好:
其一
应接不遑顾盼频,大兴安岭乍游人。
连山林绿真成海,满地花鲜胜似春。
其二
株株竞上望如伸,原始林中卧碧茵。
倏见乌鸡应声坠,神枪无愧鄂伦春。
其三
母林绿暗幼林鲜,嫩绿草原相映妍。
间以桦林挺银干,画家着笔费精研。
(原载《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7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