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水处,那片山林

分水处,那片山林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当地人说,岭顶上的两江分水处有座卜奎大泡子,江水便从它东西两侧牵出,越千山、敖万水,遂成大江。山里人很少向我提及这片分水山林的地缘环境,却乐道于10年前曾经的辉煌。那片簇拥着额尔古纳河和嫩江两江分水处的山林,得以全身心地以绿色来护卫东北大地的国土生态安全。60年间,一代又一代伊图里河人在分水处这片山林间成长起来,他们从这片山林中吸取的不只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好传统,更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新观念。

叶圣陶著的《内蒙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下午四点左右抵岭顶,为此线路之最最高处。停车时下车望岭北,丛林皆在眼底。铁道盘曲,运木之列车徐徐升高而来。”这是1961年8月8日,叶圣陶从牙克石至甘河,乘火车穿行大兴安岭时留下的文字。我曾在大兴安岭生活多年,文中所述情状,分明十分熟悉,颇感亲切,但记忆中当地并无“岭顶”一站,故不免疑云在胸,未能明解。直至近日,查阅2013年出版的《伊图里河林业局志》,看到这样的诠释,方才了然,文曰:“库布春,鄂伦春语意为‘岭顶’,为克一河、伊图里河分水岭”。叶圣陶日记中的那段文字终于有了确凿的解读。

库布春,是内蒙古伊图里河林业局下属的一座林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的岭脊处。有两条河在这里发源:西流之水名伊图里河,经海拉尔河后汇入额尔古纳河,成为黑龙江的南源,属额尔古纳河水系;东向之水称克一河,经甘河入嫩江,汇聚为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支流,护卫着富饶的松嫩平原,称嫩江水系。据当地人说,岭顶上的两江分水处有座卜奎大泡子,江水便从它东西两侧牵出,越千山、敖万水,遂成大江。而伊图里河林业局施业区的那片山林,深情地护卫着颇有几分神秘感的两江分水处。

伊图里河林业局共计6座林场,由西向东排列:伊东、大其拉哈、觉苟荀、喀喇其、库布春、银阿,一条铁路将局址和这6座林场串连起来,伊图里河便是这条铁路的西端(当年在这里没有铁路分局),往东逶迤直达嫩江,称为伊嫩线。这条铁路也颇有来历: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制订《治国方略》,便拟在祖国北疆筑建一条横贯大兴安岭的铁路。20世纪50~60年代,伊嫩铁路建成,孙中山先生的这一遗愿方得以实现。

在这里,水流的切割与铁道的贯连,让这片山林的分合之间别具情结,并在林业发展史册上留下发人深省的篇页。20世纪50年代后期,处于经济建设高潮,国家急需木材。伊图里河林业局虽地处岭顶,却因大兴安岭坡缓谷阔,绝无险要,加之全局6个林场均在国有铁路线上,交通运输条件得天独厚,当年的伊图里河人不畏冰雪严寒、生活条件艰苦、生产工艺落后等困难,艰苦奋斗,创造出日产万米、年产百万米木材的生产业绩,让这片山林拥有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荣耀,伊图里河成为森工企业一面旗帜。

古人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1968年,我走进这片山林,风起云涌的时代几近尾声。山里人很少向我提及这片分水山林的地缘环境,却乐道于10年前曾经的辉煌。我来到山林间的第一个冬夜,是在喀喇其林场招待所里度过的。与我同室而居的是位运材汽车司机。他名唤吴连生,是位40多岁的精壮汉子。清晨4时,他便起身,要出车去山场。室外风雪交加,他开门步入夜色,坚定而从容,为我塑造了林业工人的最初形象。后来方知他竟是著名劳动模范,到北京出席过全国群英会。在他身上我领略到了伊图里河人当年夺木大战的余威。然而,次年秋季我来到库布春林场所属的银阿工作点学校任教时,情景又全然不同。银阿曾经是全局最大的林场。在建场的第二年,便遇上如火如荼的夺木大战。在伊图里河林业局的昔日荣耀中,有它突出的贡献。10余年过后,我所看到的却是:废弃的贮木场和木材加工厂旧址;空荡荡的职工食堂和浴室,四周稀疏的山林和学校里不多的几个学生。林场下马,职工外调,山前山后,分明是喧闹过后的冷清。

那时,我初进兴安岭,对森林、对林业的认识均很肤浅。还未曾动摇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将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认同,并未多去关心身边那片山林,两江分水处的生态状况。倒觉得幽静的山林,不正是读书的理想所在?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黑龙江日报》上读到时任大兴安岭地委书记的王剑写的一篇论述森林生态效益的文章,顿感有动于衷,觉得添了新的视角,来审视身边的山林和眼前的情状。这几乎可以算作生态观念在我心目中的最初萌发,森林不再只是木材的提供之所,森林资源也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开始将森林生态与整体生态环境整合起来看问题。虽然几年后我离开了分水处这片山林,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学习的深入,我在思考和认知上渐有所获,便有了小说《你好,森林》和组诗《马在大江的发源处》问世,成为我这段经历和思考的产物。

这片山林依然继续着自己的路。

《伊图里河林业局志》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林业建设恢复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伊图里河林业局开始对单一木材生产、单一全民所有制、单一计划经济模式进行反思。以‘认识两危、战胜两危、实现两增,兴林富民’为重点。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在林区率先建立了礼花鞭炮厂、干花厂、柳编、木制品加工厂和珍珠岩厂,为摆脱‘两危’,摒弃单一‘吃大木头’的经济模式进行了积累探索。”

1986年春,我离开这里10年后,重返伊图里河,看到的正是《局志》中那段文字描述的情景。在新建的木制品加工厂参观时,我遇见了我从前的学生,他已过而立之年,领导着一个生产车间,显得开朗热情,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显然他未曾忘却父辈走过的路,而对眼前这“二次创业”的人生旅程,激情依然。

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伊图里河林业局的施业区内全面实施。

2003年,伊图里河林业局所属的6座林场均更名为管护所,2009年又更名为管护站。标志了国有森工企业,从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到现代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换在机构设置上的落实。那片簇拥着额尔古纳河和嫩江两江分水处的山林,得以全身心地以绿色来护卫东北大地的国土生态安全。

2013年,为伊图里河林业局建局60周年。60年间,一代又一代伊图里河人在分水处这片山林间成长起来,他们从这片山林中吸取的不只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好传统,更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新观念。正唯其如此,我们的林业、我们的人生才会逐渐臻至接近符合客观规律。这似乎佐证着一句名言:“以过去和现在看未来,洞若观火。”——正是鲁先生80多年前说过的话。

(原载《中国林业》2014年6月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