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拜兴安有吾侪

礼拜兴安有吾侪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量最多时,在林区的师大校友可达70多人。其中除少数在林管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工作外,绝大多数均生活在林管局下辖的19个森工局。据传,在历届师大学生中,启功先生仅认同三个人是他的弟子。在我们这些有过大兴安岭工作经历的师大校友中,不乏事业有成者。然而,更多的赞许与敬重,我愿奉献给那些矢志不移、将毕生的热情和才智留在林区的师大门下务林人。大兴安岭自然没有忘记这些人。2012年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建局60周年。

1985年夏,《人民日报》著名记者柏生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采访,写了一篇题为《绿林好汉》的人物通讯。作品反映了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的知识分子在林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赞扬他们不畏艰苦、不辞辛劳,献身林区建设的精神风貌。

在这“好汉”群中,便有北京师范大学历届毕业生的身影。

数量最多时,在林区的师大校友可达70多人。其中除少数在林管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工作外,绝大多数均生活在林管局下辖的19个森工局。这些人中,到林区最早的当属中文系1959届毕业生于英源。1978年,我与他在林管局文教处举办的学习毛主席诗词座谈会上有一面之交。

作为当地报社的记者,十数年间,我有机会跑遍林区各地,所到之处均可遇见师大校友。其间给我印象最深者,则为在满归林业局中学任教的田毓良和姜言梅。他们夫妻二人均于1968年毕业于外语系。满归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最北的一个林业局,偏处地道的深山老林间,铁路延伸到这里已至末端。1984年,我见到他们时,他们已在这里坚守多年。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生源极其有限的环境里,他们带出的高中毕业班,外语高考成绩连年优秀,稳居呼伦贝尔盟全盟排名第一的位置。校友相逢,格外亲近;作为记者,我意欲采访,却被他们坚辞了。

1982年,曾有过一次全林区师大校友聚会。30多位校友从林区各地来到牙克石市,大家在一起座谈,叙旧情,说近况,同一师门的缘分,生出一派融融情意,让人如坐春风。那年适逢母校建校80周年,便由我执笔写成一首小诗:“满园桃李倚云栽,绛帐风光好安排。八旬华诞重华夏,礼拜兴安有吾侪。”寻人书写裱褙,制出一帧条幅。委托生物系1960年毕业的金连良,代表大家返校参加庆典。事毕归来,他带回校徽、校史等纪念品,并说,我们送去的贺幛被挂在主楼会议厅正面墙壁的正中,受到普遍关注——母校懂得远在大兴安岭林区的儿女对她的怀念,并赠予我们一份新的关爱。

20世纪30年代北平学界俗谚:北大老,清华洋,师大穷。直到60年代,我在师大就读时,这种氛围还依稀如昨。然而,正唯有这个“穷”字,我更爱师大。固知穷通理,心中自坦然,大致正是这种缘由。半个世纪过去,我依然保留着当年启功先生讲授诗词格律和许嘉璐先生讲授古汉语的课堂笔记。据传,在历届师大学生中,启功先生仅认同三个人是他的弟子。其间有我上届的师兄,亦有下届的师弟,唯我们这一届,虽有同学本科毕业后又随先生读研究生,仍不在此三人之列。故我辈断不敢在言语文字间出现“吾师启功先生”云云。另有一则信息:1988年,《中国绿色时报》《绿色周末》编辑部同仁编写出版《地球家园》一书。许嘉璐先生应邀出席首发式。会上报社的一位同事请许先生题字,先生点了我们夫妻二人的姓名,说,你们报社的这俩人,是我的嫡传。闻听此言,我心中暖潮顿生,记得1978年恢复招考研究生,我意图报考,重归先生门下求学(许先生时任师大中文系主任),便给许先生去信。许先生收到我从大兴安岭林区寄来的信函,立即回复,大加鼓励,并详尽列出参考书目。却因某些客观原因,我竟未报考。日后师生晤面,许先生言语间竟含几丝弦外之音,教我心中倍感愧疚。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许嘉璐先生曾多次出席国家林业局的有关活动,表现了先生对绿化事业和生态文明的高度热情,每逢此时,我便觉得似乎又分得先生新的关怀。日前,我们同学聚会,许先生有诗相赠:“散落相离四十载,老师老矣君何如?叹声不掩苦中乐,拭泪笑问病有无!”写得情笃意切,读来不免令人动容。

在我们这些有过大兴安岭工作经历的师大校友中,不乏事业有成者。如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的魏礼群;曾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的厉以平;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系主任的王顺生;曾任湘潭大学副校长的陈光明;曾回师大攻读硕士研究生,又赴英国求学,获取博士学位,并在海外兴业的陈兴……

然而,更多的赞许与敬重,我愿奉献给那些矢志不移、将毕生的热情和才智留在林区的师大门下务林人。他们有的成为林管局的局处级领导(如张静涛曾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党委副书记),而为数不少者,则在普通的林区中学度过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还有人将宝贵生命献给了林区教育事业(如著名民主人士、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钧儒先生的孙女婿、中文系1967届毕业生吴龙飞,便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得耳布尔林业局那片幽静的山林间)。

大兴安岭自然没有忘记这些人。春天,和曾在根河林业局工作过的一位同学闲谈,说及当年情景,历历犹在眼前:师大曾在根河工作过的校友共计6人,他们分别来自历史系、中文系、数学系和体育系。数十年过去,这个林业局的一代又一代职工中,不少人都是他们的学生。他们当初从北京带来的团体操和排球运动,得以在当地普及,成为根河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2012年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建局60周年。在这年出版的林管局局志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世纪50、60年代,林区开发建设初期,一批批创业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其中大学毕业生占有相当比重。他们之中不乏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等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他们为林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

那天,我与正在念小学二年级的孙儿约定,逢了假日,带他去爷爷奶奶的学校看看。孩子高兴地答应了,期待着。

(原载《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11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