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爱山者众,写山的诗词也多。杜甫写泰山:“贷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李白写秦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王维写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苏轼写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均是名句,传诵至今,成传统文化中之一脉。大兴安岭地处偏远,为古代名家笔锋所不及。直至20世纪中叶,当代文士老舍、叶圣陶、端木蕻良、翦伯赞、谢稚柳、王冶秋、高士其诸公先后到此,兴之所至,幸得多首诗词,为当代文坛留下一座诗的大兴安岭。
蝉声不到兴安岭,
云冷风清暑自收。
高岭苍茫低岭翠,
幼林明媚母林幽。
黄金季节千山雪,
碧玉溪潭五月秋,
消息松涛人语里,
良材广厦遍神州。
这是老舍1961年9月写下的《大兴安岭二首》中之一章。当年在现代文学史课堂上,听杨占升先生品评现代作家格律诗写作笔墨之高下,首推鲁迅为群雄之翘楚,郁达夫居次。50年过去,仍记忆犹新,可见印象之深。我辈不敢妄评大家之高下。只是窃以为老舍亦当属箇中圣手。我以大半生的阅历与心智来品味他的这首诗,深知先生笔下的这四联八句,不仅平仄粘对十分工整,而且准确描绘出大兴安岭的多种特质,堪与其他几位先生的诗相映衬,鲜明地呈现出大兴安岭的诗中形象来。
日前,我收到一条从林区发出的微信:不进山海关,便读不懂“蝉声不到兴安岭”这句诗。在大兴安岭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没有相当的岁月积累和数千里的行程,真参不透老舍诗句的含义。大兴安岭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属寒温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清凉。“云冷风清暑自收”,确实抓住了大兴安岭的夏季特质,揭示出其避暑胜地的优势。叶圣陶亦有同感:“高柳临流蝉绝响,清秋景色宛江南。”(《自牙克石至甘河林区四首》之三)。说大兴安岭气候的诗句中,“碧玉溪潭五月秋”(老舍)和“浓光翠叶障清秋”(谢稚柳《大兴安岭》)更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以内地之“秋”来喻兴安之夏,足见那片山林间夏季的凉爽给“大兴安岭乍游人”(叶圣陶《自牙克石至甘河林区四首》之一)的印象之深刻。令我回想起自己在兴安岭度过的十多个夏天的舒适和惬意。
大兴安岭是落叶松的故乡,万山耸翠素称林海。王冶秋惊叹道:“兴安岭上林如海”(《访鄂伦春自治旗》);翦伯赞则沉着地写出:“几十万年今逝矣,松桦依留撼烟云。”(《访甘河游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二首之一)。更确切地说,大兴安岭堪称绿色的海洋,放眼处是无尽的绿色。方位不同,视角各异,绿色的深浅、浓淡、明暗、轻重、老成稚嫩均不相同,正是面对这一情景,老舍留下了他的写景名句:“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可说是将兴安林海这绿色王国的风采韵致全盘托出,成为描写兴安岭林海绿的旋律的经典。叶圣陶的另一首诗几乎可为这两句诗作注解:“母林绿暗幼林鲜,嫩绿草原相映妍。间以桦林挺银干,画家着笔费精研。”(《自牙克石至甘河林区四首》之三)。我十多年林区生活经历也告诉我,要想真切理会兴安绿海颜色层次的丰富多彩,随着阅历和学力的增长方能拥有的某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那便是审美的目光。
文苑诸公造访兴安岭时,大型国有林区尚值以采伐为中心的年代。森林开发,木材生产自然也引起先生们的关注。诗中亦留下时代的痕迹。其中仍以老舍的诗句最为醒目:“伐木红旗明翠谷,运材铁轨接青天”(《大兴安岭二首》之二)。正是当年林区的生产画面。老舍不仅写到了林区开发给兴安岭带来的变化:“层楼灯火添新景,小市歌声入远烟”;更写道:“黄金季节千山雪”、“良材广厦遍神州”,突出了冬运生产的艰苦和林区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栋梁出处种新苗”(端木蕻良《大兴安岭》)“伐木又是育林人”(王冶秋),多位先生也从多方面反映出大兴安岭的火红岁月。
扎兰屯和牙克石是大兴安岭上两座颇负盛名的城市,名家也为它们留下诗词。
为扎兰屯,老舍似乎格外动情:“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扎兰天一方”。(《扎兰屯》)我却似乎更喜欢以下两句:“深溪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这正是无以替代的扎兰屯的景致,令人从心底敬佩先生捕捉景物特质的能力。叶圣陶说“边城八月吹飞絮,淡影轻移,飘坠涟漪,破认江南四月时”(《采桑子·扎兰屯即景》)、“马奶行茶乳作醪,杨花八月飞春晓”(端木蕻良《扎兰屯》)。则吟哦的是扎兰屯的另一侧面,同样清丽可人。
牙克石是大兴安岭上的林城,为林管局机关所在地号称林区“首府”。虽有百余年建城史,其间颇多典故,却诗词数行难以尽述。谢稚柳先生在《牙克石道中》一文中写道:“蜂黄蝶粉袅枝斜,细绿团红满地遮。休道余霞散成绮,天孙未知草原花。”透露出牙克石美景之一缕,耐人寻味。
另外,阿尔山是大兴安岭上的旅游胜地。高士其写有《阿尔山》一诗,只因为其自由新体诗,篇幅过长,这篇小文便不再引用了。好在阿尔山如今名满全国,诸君尽可前往一游。
自2015年4月1日始,大兴安岭已全面停止商业采伐,林区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旅游胜地,它将以别种情态展示在当今时代,雄浑、朴实、美丽的大兴安岭是不老的。——不仅在诗里,而且在诗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