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眡钱不眡性命”这句闽南谚语的“要眡(读音如“砥”)”和“不眡”,如果译成通行的汉语,就是“要”和“不要”。整个句子的翻译即成“要钱不要性命”。此一译法,通顺是通顺了,明了也是明了了,其意思和所要表达的虽然无差,但却失去了地方语言特色,也就是失去了她特有的味道。关键恐怕就是在“眡”字上。“眡”,闽南方言本义是“要”或“希望得到”的意思。
类此者,还有“一钱二父子”、“杀头生意有人做,蚀本生意无人做”等等,都属“要眡钱不眡性命”的范畴。
厚黑学的祖师爷李宗吾说过:“用厚黑以图谋一己私利,越厚黑,人格越卑污”,“越厚黑,越失败”。骂归骂,“ 要眡钱不眡性命”照样“要眡钱不眡性命”,生活就是如此无奇不有。
《列子》载:有一个偷拿人家金子的人,被官捕到公堂审问:“你这贼这么大胆,不顾廉耻,人家明明都在家里,你居然敢抢人家的金子呀!”贼据理而言,答得头头是道,说:“因为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并没看到人呀!”
这就是“要眡钱不眡性命”最最典型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候,晋献公想吞掉虞和虢这两个国家。经过计议,准备先取虢国。因为虢国一旦取下,虞国势孤力单,不战也可以叫它降服。问题是:要先打虢国,必须从虞国的国境经过,他们这两个国家,早就订了唇齿相依之盟。如此,先打虢国的策略,看来也不会那么顺利的。最后分析虞国这个国王生性好贪,俗语说,贪字贫字壳。有了这个缺口,晋献公便同意谋士荀息的计策,用白璧、良马作鱼饵,尽量从物质上去满足虞公的贪欲之心。虞公喝了“迷魂汤”,见利忘义,果然背叛了与虢国唇齿相依之盟。缺口一陷,大堤全垮,不久国家也灭亡了。这又是“要眡钱不眡性命”的另一类典型。
但是,民间对“要眡钱不眡性命”在应用上,还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借用”,也就是“反语正用”。如此一来,“要眡钱不眡性命”在特殊情况下,便体现出一种忠告、劝导、疼惜……复杂的心语。
笔者的一本诗集《迷圈》,是老诗人蔡其矫作序,序中提出诗人与笔者在“十年动乱”期间的一段交往,说:“我曾在春节到他家乡内坑住过几天,看到他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卖字教曲……”
上年纪的人,大家不会忘记“十年动乱”一开始,便来个“横扫直扫”,“大破四旧”,把所有地方戏曲和“古曲”(指“南曲”)通通取缔等等严令禁锢的恐怖景象。当全国仅剩八出“样板戏”在搬来弄去之时,总觉得这种做法,分明是对民族文化的野蛮宰割。于是三五知交,夜阑人静,有弹有唱,“山险峻”、“冬天寒”……藉以自娱。此际,居然有人请我去“竖馆”授徒,我一半出于朋友热心真诚邀请,一半出于有意振聩,便冒风走险,教起“南曲”来。这就是诗人蔡其矫在我的《迷圈》诗集“序”中写“教曲”的根据。
负馆没几天,被我所崇敬的一位老师发觉,把我叫到他的家中,非常严肃地说:“你这样做,是‘要眡钱不眡性命’呀……”
我笑笑答道:“我是要眡性命不眡钱呀!”
“怎说?”
“你看,民族文化被宰了,还有性命吗?”
老师当然知道我不是为“钱”而去“教曲”,他这里用“要眡钱不眡性命”,诚然是以长辈身份对我作诚挚的告诫,其中包含着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爱!这就是“要眡钱不眡性命”在运用上的一种特殊含义。
当今,亡命之徒“要眡钱不眡性命”几乎每天有见报端。何也?此一短文,诚然无法说清。不过,有一个值得深思的是:许多“豪门”“长盛不衰”,于是“猪趁狗样”也拼命向“豪门”上挤,恐怕是“要眡钱不眡性命”的原因之一吧!
近来,许多保健品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那“秘方”、“祖传”、“神奇”、“福音”、“延龄”、“长寿”……诸类大吹大擂和诱人字眼,在许多报纸杂志竞相飞舞。其中,不乏有怀“要眡钱不眡性命”之心!
写到这里,想起《明文》黄辉题旌义李长者册:夫富而悭者,一钱为命,贫而丐者,亦一钱如命,是两人者命竟何如哉!
——原载《泉州晚报》1996年12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