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成”,即亲戚;“厝边”,指与己之近居者。“亲成”、“厝边”,是我们中华民族社会结构的基因。“好亲成不如好厝边”绝不是委弃“好亲成”,更不是说,什么都不好,只有“好厝边”才是唯一好。这俗语的意思是说:好亲成(亲戚)固然是亲,可是这种亲戚一般都不在自己的身边,遇到急事,常有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感慨;如果有“好厝边”,一旦有什么急事,立即可以互相照应。
社会是人群的组合,人在这社会中,自然有“好厝边”(好邻居)的感受。这是因为“好厝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入相见,大事小事,乃至生、老、病、死种种人际关系都可以呼之即来,或不呼自来。于是又有“行要好人伴,住要好厝边”的说法。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是在近代受西方文化渗透、冲击,不少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先进,连月亮也比我们中华的亮。其实,这些人没有了解中华的文化史,更没有了解世界史。有权威学者说:“十六世纪以前,西方缺乏财富,穷得一塌糊涂,十六世纪以后,抢印度,骗中国,黄金才流到西方去……”有人纷纷扬扬要打倒“孔家店”,这不但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误解,也反映他们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无知。
“好亲成不如好厝边”这俗语,实际上就是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在传统的精神文明上的圭臬。刘向《列女传》载:孟子小时很贪玩,他的家靠近墓旁,墓的造型别致,整天与邻居的孩子没事便学筑穴埋葬来玩嬉。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为了改变这一环境,孟母决定迁到一处靠近市肆的地方。
岂知住了不久,孟母发现孟子又不想学习,整天与那些生意人的子弟嬉戏。于是又迁到一处靠近学宫的地方。
这时,孟母发现孟子戏玩的是列俎豆、习礼仪。孟母的心终于安定下来,说:“这才是我儿子居住的地方!”果然,孟子成为我国继孔子之后的大儒。古代启蒙书《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就是这样来的。
无独有偶,《南史》宋季雅为了与吕僧珍作邻居,居然不惜花费钱财,买了与吕僧珍相邻的住处。这种择地而处的做法,都是为了寻找“好厝边”。
俗语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家语》载孔子这么一句话:“丹之所藏者赤, 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好厝边”有助心灵开放,人与人的内心、性情能获得理解。理解是人的精神营养!“好厝边”在生活空间里不会觉得狭小,生活上不觉劳累、苦闷,有时还能给人找回补赎身心重大创伤的灵药。
——原载《石狮日报》2002年3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