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张子曲君是他退休后在家乡参加南英诗社活动那个时候开始的。才知道他早年负笈上海师范学院,后来执教于上海内江中学、福建财贸学校,数十年如一日,庶绩熙载,儒风气度,耕凿不辍。
在诗会活动中,每看到子曲君端端然坐在诗友中间,愔愔而不露声色。倒是在许多海内外报刊上,常看到他的文章。于是,对他的认识也日增月长。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这是我国知识分子共同的骄傲,也是我对张子曲君产生良好印象的开端。
诚然,张君恒兀兀以穷年,并非为功名和利禄,在商味浓浓的今天,他如此“笃信好学”,“三年学,不至于谷”,其“儒行”,其道德、修养自然不一般。
2004年8月下旬,我刚刚从菲律宾考察观光回来,接到《晋江乡讯》社主编刘炳火君电话,说英林子曲君要出版一本民间传说集,通过他请我写一篇序言。雅雅之嘱,让我难为推卸,一则我对子曲君的“儒行”、道德修养早已称慕于心;二则刘炳火君是多年老友,推却岂不成了闇钝不知事理吗?尽管我才疏学浅,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
没经几天,子曲君亲自把这部稿件送至寒舍来,知道他执着文字久矣。读高中的时候,就与学友创办一个油印文艺刊物;大学期间,常有诗文登载于院刊上。
人生就是这样,有了一点文学嗜好,便富有色彩,境界自然高爽。否则,即从事社会工作,精神上也难免常觉得空虚、寂寞。这就使他在退休后,依然不改初衷,焚膏继晷,写民间文学,也写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诗文、书法、楹联,相继散见于海内外报刊及各种选集上。多次获奖,其传略被编入《福建省文艺家辞典(综合卷)》。并辑成这部《闽南民间传说》,成绩斐然。
民间传说是人民大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民大众生活和斗争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传说不仅反映广大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愿望,表达人民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而且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作用。因此,无论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是从艺术发展的源流和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科学建设上看,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数十年来,张子曲君锲而不舍,钟美于是,终成卷帙。
80年代后期,我受任执行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晋江县分卷》上下二册400多篇、80余万字。编纂之间,读到四面八方送来的普查、搜集、整理的故事,约在铅印成书后的十倍以上,却没见有张君所搜集到的这些故事。可见,张子曲君这集子中的大部分故事,是当时普查中的遗珠,自然弥益珍贵。
这部《闽南民间传说》(打印稿),一共60余篇(则),另加附录三种:一为科举制度及泉州府历代科第简介;一为气象谚语;一为俗语选录。内容丰富,范围不限一隅,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人物传说13篇;史事传说4篇;地方传说10篇;风俗传说2篇;土特产传说2篇;民间医药传说6篇(则);其他传说18篇。《坟坑内的冤魂》,故事充满着悬念,情节性很强,引人入胜;《两瓮银的传说》,故事离奇,却在情理之中;《猪母墓的来历》,故事生动,富有浪漫色彩;《二个乞丐》,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波澜迭起。其他篇章,也都各具特点。
民间传说的魅力,就是它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地域而广为流传。在搜集整理上,历来主张着力让它便于口传。也就是说,文字上的口语化,通俗化,朴素自然,是民间文学作品的生命。
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在张君子曲的心中,更是深信不疑,他认为“桑榆非晚”,所以乐此不疲,并时刻自勉:“年近黄昏岂喟叹,须当策蹇赴前程”。善哉,张君子曲。
2004年甲申瓜月三伏于晋江市新大街华侨新村4幢101寓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