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江县分卷》前言

晋江县分卷》前言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县以闽南方言为通行语言。特别在唐宋期间,泉州港发展为国际贸易港口,晋江渡口多,沿海市肆密布,在大批向东南亚各地移民和贸易往来之中,留下许多“海洋文化”的口头故事。据当代统计,晋江县华侨达一百多万人,和国内的人口比例大约相等。二十年代末期,晋江民间口头文学故事就有人开始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海洋是晋江文化的一个大特色,其中蕴藏

晋江襟江面海,文化源溯楚越,风气先开“四门”①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人才荟萃,海交畅通,自古以来,为泉州首邑。它不但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文明古城,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涵盖“海上丝绸之路”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容。以其独特的风姿,为世界所瞩目。

晋江县域三面临海,东北连泉州湾,东南濒台湾海峡,西南隔海与金门县相望,西北与南安县接壤,北和泉州鲤城毗邻,面积八百余平方公里,人口九十余万人,大部分为汉族,也有回族、满族和畲族。全县以闽南方言为通行语言。

晋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既是一个大陆的名邑,也是一个开拓海洋文化的名邑。自晋朝南渡之后,它便成为中国南部文化中心,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称著者有南朝的磁灶古窑址、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跨海安平桥(俗称五里桥)、有全国仅存的“草庵”摩尼佛石雕、有隋唐的雕刻“龙山寺千手佛”、有唐五代诗人罗隐的“画马石”、有古闽畲家古寨遗迹、有七千多年前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少年时代在安海的居所和读书处……杰出的人物(包括华侨),唐朝有欧阳詹(与韩愈同年进士,史称龙虎榜)、萧妃(唐文宗皇帝生母)。宋朝有曾公亮(名宰,闻名于世的军事科学家)、梁克家(状元)、曾从龙(状元,右丞相知枢密院)、曾怀(右丞相)、洪天锡(御史,以气节名)、林外(诗人,《千家诗》误作林升)。元朝有释大奎(佛教徒)、王翰(寓居者)。明朝有俞大猷(名将)、王慎中(著名文学家)、庄际昌(状元)、张瑞图(大学士,著名书法家)、杨景辰(大学士)、蒋德璟( 大学士)、黄景昉(大学士)、黄汝良(尚书)、林欲楫(尚书)、蔡鼎(理学)、陈紫峰(理学)、苏浚( 理学)、周天佐(以气节名)、陈让(御史,以气节名)、郭维贤(以气节名)、蔡道宪(以气节名)、何乔远(以著作名)、侯显(随郑和下西洋)、李英(以乐善名,修洛阳桥)。清朝有许邦光(以文章道学名)、吴鲁(状元,以史诗名)、丁炜(以诗词名)。华侨人物有王彬(菲律宾革命先贤)、奥斯敏纳(第一任菲律宾总统)、扶西黎刹(菲律宾革命导师)、李清泉(侨领)、陈清机(侨领)、黄秀烺(侨界巨富)……

总之,山川、海洋、人物、地名、物产等等,无不蕴藏着极为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说明有史以来,晋江人民在认识自然、社会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同时,也创造和传承了许多富有人文意义的民间口头文学。特别在唐宋期间,泉州港发展为国际贸易港口,晋江渡口多,沿海市肆密布,在大批向东南亚各地移民和贸易往来之中,留下许多“海洋文化”的口头故事。明朝以来,外出谋生的人数剧增,所到的海域更为广阔。据当代统计,晋江县华侨达一百多万人,和国内的人口比例大约相等。历史证明,华侨世界的形成,是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逼出来的。他们在艰难困苦和悲惨的历史行程中,同时留下了富有特色、值得回味和研究的侨乡民间口头文学资料。

二十年代末期,晋江民间口头文学故事就有人开始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秦钟震的故事,黄解元与邱小姐的故事,俞大猷的故事等等,就是吴藻汀先生(现为鲤城区)整理出来的;五十年代,李灿煌同志搜集、整理的《姑嫂塔》故事,在《福建日报》上发表。这时,还有许多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见载;粉碎“四人帮”后,晋江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出版,更是蓬勃发展,呈现出有史以来的新气象。除在本县1979年创办的《新光》文艺季刊上陆续发表外(至1990年改名《星光》,总共四十二期),还先后出版两集《晋江民间传说》(约二十万字)。这个时候,作品如雨后春笋,《民间文学》、《海峡》、《榕树文学丛刊》、《海峡民风》、《故事林》、《故事大王》、《山海经》、《采风》、《福建通俗文艺》、《泉州晚报》、《厦门日报》、《福建侨乡报》……乃至菲律宾《世界日报》、《菲华时报》、《商报》等海内外报刊,都有我县民间文学工作者辛勤经营的硕果。更可喜的是,此中有许多作品被福建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收在他们出版的故事专集上。诸如李灿煌的《姑嫂塔》、曾阅的《沈中丞悬壶问世》,吴永胜的《俞大猷奇兵歼倭寇》、《张瑞图装疯》等,均被福建人民出版社收入福建民间文学丛书——《姑嫂塔》一书;曾阅的《悬壶问世》被上海文艺出版社收入《古代名医传说》一书;曾阅的《郎君大仙》被浙江文艺出版社收入《三百六十行祖师爷传说》一书;曾阅的《猴子钓鳄鱼》被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入《故事大王》(选集)一书;陈启初的《鞭打卧牛穴》、《国姓井》、《水牛庙的传说》,许侨江的《安海招兵》,肖长奕的《国姓榕》,曾阅的《郑成功“斩”厨子》、《活命神仙》等,均被福建人民出版社收入福建民间文学丛书——《郑成功的传说》一书;洪源修的《陈嘉庚择婿》,王人秋的《陈嘉庚到延安》、《姑嫂塔的宝葫芦哪里去》、《送顺风与脱草鞋》,曾阅的《补伯不爱闹热》,周德聪的《石湖塔的传说》,吴永胜的《番薯泛海记》,叶海山的《浒苔仙》,肖长奕的《听潮楼》等作品,均被海峡文艺出版社收入《侨乡民间故事》一书中;又李灿煌的《姑嫂塔》,曾阅的《沈中丞悬壶问世》、《有蚶无肉》,王人秋的《田螺肉碗糕》,张希东的《连理生韩琦》等,被海峡文艺出版社收入《福建六十年民间故事选评》一书;海峡文艺出版社还出版曾阅《望夫山》个人专集;曾阅的《沈中丞悬壶问世》还获1979—1983年度福建省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曾阅的《望夫山》故事专集,还获第二届(1984—1988)福建民间文学作品荣誉奖。

历史告诉我们,自从中原文化来驻足、生根,便与晋江民间文化交融;而晋江文化,又以它的人缘、地缘、物缘等等关系,跨越海峡,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所以,只要我们加以纵横比较、探讨、研究,我们便不难从晋江县这些生动的故事中,窥见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与相对发展走向。自然也可窥见此中贫富的悬殊是怎样形成,社会政治怎样走向成功与衰败,以及文化传承的起伏与差异。

应该说,这些民间故事,不管从讴歌真、善、美入手,还是从鞭挞假、丑、恶入手,都是组成晋江民间故事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的科学整体。

海洋是晋江文化的一个大特色,其中蕴藏许多自然、人类和海洋动植物的故事。流传在深沪沿海一带的《土龙滚东海》和《沉东京浮福建》,借助幻想,驾驭想象,反映对自然地壳变化的奥秘,保留了浓厚的原始神话色彩。它不但淀积着海峡两岸人民的感情,也为科学考察、研究提供生动的线索。1986年7月间,广东省地震局工程师徐起浩同志在福建东南沿海进行考察,发现深沪湾成片的海底古森林原生树椿,经广州地理研究所对树桩测定,判断这些古森林树桩距今约有七千年的时间。接着,国家海洋局三所也进行化验和考证,认为它对地震地质学、第四世纪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都有重大的研究价值。1990年9月,来自福建省内外许多专家、教授,会集晋江,认真审阅国家海洋局三所及晋江县科委提供的两份论证报告,一致确认其论证是科学的、可靠的。

这些情况,说明《土龙滚东海》和《沉东京浮福建》的故事并非虚幻胡编之说,而是有着它的实际来由。

晋江风物,多见被神化,《安平桥的故事》,把令人惊异的人事、景物融为神奇的色彩,表达人们勇于征服自然、判别善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姑嫂塔》等故事,则是鞭挞腐恶、褒扬忠贞,倾诉侨乡人民的辛酸血泪,从中表达侨乡人民的意愿和感情;《陈嘉庚选女婿》、《王彬建塔》、《望夫山》、《一张遗嘱的故事》、《拾金说奇》、《铜尿壶的故事》等大量口头文学,都以歌颂华侨跨海渡洋,开拓异域,艰苦创业,爱国思乡等强烈的民族意识,而形成晋江独特的侨乡故事这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故事中还有许多因地缘、物缘、人缘关系的海峡两岸的传说,诸如《石香炉的故事》、《沉东京浮福建》、《台湾反》等等,尤其郑成功在驱逐荷夷,收复国土的英雄业绩之《国姓井》、《鞭打卧牛穴》、《郑成功造过港桥》、《郑成功斩夫人》、《郑成功和戏班子》、《东石寨的传说》等等,从另一个方面形成晋江民间口头文学的特色;抗倭捍卫家园的传说,也是晋江民间故事的一个特色,《庄方塘救万民》、《俞大猷的故事》、《乌蜂螫倭番》、《三公爷的故事》等等,它们有的是歌颂民族英雄和爱国者,有的是怀念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还有许多生活故事、动植物故事、鬼狐精怪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话……它们运用变形、夸张、幻想,注入传奇或讽刺色彩,以除恶扬善为中心,或幽默讽刺时政利弊,或讥笑针砭社会风情,或贬斥鞑谪某人某事的道德行为,曲折地提出忠诚的告诫,藉此开拓人们对现实是非的深思。

满族、回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因历史和地理关系,尽管生活习惯、语言,乃至许多风俗等等方面早已与汉族同化,但毕竟还遗留一些有线可寻的痕迹,这是在这故事卷搜集的另一方面收获。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民大众生活和斗争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不仅反映广大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愿望,表达人民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而且对社会生产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作用。因此,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是从艺术发展的源流和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科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理解的今天,民间文学的科学建设,确实十分迫切,它不但受到社会科学各界专家、学者的日益重视,同时也受到党政部门的日益重视。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建设中,始终把握住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任务,并在实践工作上,取得令人鼓舞的收获。

为了全面普查、抢救、汇集晋江民间文学资料,为了踏实地搞好民间文学的科学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民间文学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文民字(84)第808号文件《关于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通知》,和中央宣传部,中宣办发文(1985)1号文件的通知,我县于1987年3月成立《晋江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和《晋江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并着手开展工作。

经过二年多的普查、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晋江县分卷》(上下两册)终于编纂成书,出版问世。全书两册总共80余万字,入选400多篇故事。无疑,它是晋江县文化事业一项浩大、艰巨、宏伟的工程,是晋江县民间文学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晋江民间文学工作者心血的结晶!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晋江县分卷》(上、下两册)成书,不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生动的研究资料,同时也使晋江县这份有史以来的文化财富得以瑰集保存,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海洋文化”现象得以继承和发扬。

由于编纂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等种种原因,虽然在工作中紧紧本着“忠实记录、慎重整理”,并根据《总方案》提出的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为我们编纂的原则和标准,囿于我们的学识水平,能否合格,敬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1988年至1990年于晋江县文化馆

①“四门”——唐朝欧阳詹,字行周,晋江潘湖人。贞元八年,贾稜榜上,詹登第二,世称“龙虎榜”。时韩愈、李观、李绛等皆同年。詹授四门助教,人称“欧阳四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