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收到一位朋友的邮件说,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主席脱志贤哈志于当天归真。闻听噩耗,我先是一惊,觉得这一结果来得太快,因为我本对脱哈志那种自信和勇敢抵抗疾病还有一些期待,相信哈志老人家一定能够抵抗过去。谁知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他老人家就顺从“主意”,安详离世。
第一次与脱老相见,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他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当时在博爱社礼拜殿,脱老着一身西装,头戴一顶白色网兜小帽,上面还有一层金色绣边。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烁,眉目间安静祥和。可能是因为长期坚守拜功,老人身材略显消瘦。道一声“色俩目”,脱老伸出手,紧紧相握,一阵寒暄,备感亲切。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就是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的主席。
脱老并没有像我之前想像的那样,身子佝偻,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做完礼拜,他摘掉白帽,拿出小梳子,整理一下头发,再收拾收拾衣服,自感仪态大方,然后迈开大步,转身摆手,声音洪厚地用阿拉伯语道一声再见,便步履稳健地走了。他做事干练,信心百倍,直爽与仁爱的性格,继承了香港穆斯林脱氏家族的仁慈家风。老人备受香港各界的尊敬和支持,不是因为他的主席这个位子,而是他的人品,他不计个人得失,常常为人着想的慈爱心肠。
脱志贤老人当选为中华回教博爱社的主席,应属众望所归。他也是从一个懵懂青年一步步走过来。在律师行工作时,他为人诚恳,诚实守信,对人热情,广交天下朋友。大仁慷慨的品质让他不仅在业内广受尊敬,而且在穆斯林群体特别是香港穆斯林当中也广受尊崇。
脱老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年轻力壮时,他常常奔波于博爱社、家和公司之间。为什么这么卖力啊?曾有人对他的这种忘我精神不能理解,而他只是轻轻一笑,说一声“知感安拉”,“只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穆斯林大众做点事,为主道服务,是我的荣幸,也是安拉给我的恩典”。脱老关心朋友,关爱穆斯林兄弟姐妹。他对人热情,但凡有人有求上门,他从不拒绝,而且身体力行。有些人说他天真,经常为人做着无谓的付出和牺牲。他常说,人家找你,说明你还有用嘛,如果都不找你,也不理睬你,这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他还从来不会因为姓氏、家族、宗教信仰不同而有选择性地帮助他人。记得一位基督教的朋友说,你们那位博爱社的主席脱志贤先生真好。他的心胸真是宽阔,从不排斥其他宗教,更不会与其他宗教人士树敌。只要有求于他,他总是一团和气地帮助你,不会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婉言谢绝。在穆斯林圈中也是,不管是红白喜事,还是宗教节日庆祝,他都积极主动地组织,把大家的心一次次往一处聚拢。
脱老关心社会。在香港遇到危机时,他总会担忧,然后组织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共度难关。当谈及SARS事件,他稳了稳呼吸说,那个时候,人心惶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怕什么呢,真主给了我们一个生命,在遇到危机时,我们就不应该胆怯。他四处走访,劝解民众不要恐慌,教人们怎样保护自己,如何消毒避免感染。当听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死伤很多,脱老静静的坐在大殿里,泪眼连绵,举着双手为无辜死伤者祈祷。他呼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四川百姓度过难关。脱老自己依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但得知灾区那么多人处于危难,毅然拿出两万港币捐给受灾百姓。2009年春夏,香港猪流感流行起来,他又是非常担心香港民众,特别担心弱势群体受难,继续忘我地奔走宣传,希望人们加强自我卫生防范,远离病灾。2009年,台湾发生水灾,脱老每天守在电视旁边,不断打电话给朋友,呼吁大家一起捐款捐物,与台湾同胞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他甚至号召博爱社成员做好准备,随时前往台湾帮助受灾群众。
常言说,前人种树,后人纳凉。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是穆斯林前辈辛辛苦苦创下的一块天地。后人在祖荫之下,的确感受到了认同的力量和宗教集体性活动过程中的暖意。但是创业难,守业更难。脱志贤接受主席一职,真是艰难。不过具有广博社会阅历和处理各种事情经验的他,从来没有因此而叫苦连天。各种各样的活动,应接不暇的事务,他总是不慌不忙,一件件处理了。
脱老积极推动香港六大宗教的对话与协作,各大宗教不仅互相来往,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当某个宗教有庆典,都会互相邀请,相互祝贺。
除了香港的事务,脱老还是一位热情的爱国志士。他的视野不仅仅在香港这块宝地,更在内地。香港回归前夕,他与香港各大宗教负责人齐心协力,一起为迎接香港的回归出力。他们同道宣传,安心民意,减少香港民众的恐慌,还组织种种活动,宣传中央政府的政策。在与内地的交往过程中,脱老多次前往北京,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以及各地方的穆斯林机构联络。当听说西北穆斯林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时,他又联络香港穆斯林和国外穆斯林,为内地穆斯林兄弟姐妹捐款捐物。不仅如此,他还不顾年迈,亲自前往西北各地,亲手把一件件援助物品交到贫苦需求者手中,让一件件事落到实处。
人活一世,其价值在自我还是他人?自私自利者,只为养家,碌碌一生。为人着想,利他在先的人,一定是受人尊敬,人见人爱。中华回教博爱社主席脱志贤哈志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去效仿。
(发表于2012年9月11日《中国民族报·宗教·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