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历史的记述

一个历史的记述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生活在中国香港,但是遇到事情的感受却与在国外别无二致。英国人在中国香港的定居更是司空见惯,比比皆是。二战之后,民族运动的兴起与民族国家的成立,使这些生活了几代的香港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他们逆向地寻找自己的族属,一边在集结自己的认同,一边在排斥他者的陌生感。1997年之前,香港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多元种族的集散地,世界各国的人,只要能想到的,都会有。

虽然生活在中国香港,但是遇到事情的感受却与在国外别无二致。以前,我们曾想象或者主观推测香港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嘛,差别也大不到哪里去。其实,真正生活在这个多维立体的空间,我们单向度的主观思考就会经历被彻底的否决,自我知识体系也随之得到刷新和升级。就拿身份、认同为例分析一下。

香港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生活地带,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世界各地带着遐想、拥有梦想的人,自一百多年以前就开始乘坐梦想之舟,来到了这块土地,一百多年,连绵不绝,源源不断,形成了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而且完全可以与美国的曼哈顿、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等相媲美。早期人们怀着对米字旗和日不落帝国的美好遐想,也带着对未来生活的强烈愿望,以不同的身份来到香港,这些人,主要由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而来,也有其他东南亚地区东移而来(当时还没有形成国家),有的举家迁移,有的一人独闯天下。谋生之道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基本上都是处于较低地位的服务行业。这些人的认同体系中,就是希望能赚到基本资金以养家糊口,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成为大英帝国子民的荣耀。这样,他们就开始了生生不息的外地人的香港生活,并逐渐成了香港本地人。几代繁衍之后,这些不同肤色,曾经操着不同地区语言的人,开始用两种基本的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一为广东话,一为英语。而自己的本族语言逐渐成了自己人内部的交流工具,而且这种语言也多表现为混杂,40%是英语、广东话的补充,这种现象在汉语中也是存在的,但是没有那么明显。所以,今天如果走在香港大街上,听到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用流利的广东话交流,千万别大惊小怪,他们已经是彻彻底底的中国人了,因为有可能他们的先辈已经在此生活了近一百年。英国人在中国香港的定居更是司空见惯,比比皆是。这一点也比较容易理解。大英帝国在占据了这片土地之后,通过各式各样的宣传与鼓动,使那些对非西方充满遐思的人,尤其那些希望能在香港淘金的人,拖家带口地就来了,成了定居香港的英国人。当然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如东亚、亚细亚、南美、非洲诸地,但是相比而言,人数上并不占主流。在民族国家意识不太强烈之前,也就是二战之前(二战之后,许多民族从殖民国中脱离出来,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这些人都是以“世界人或者希望成为英国人”的目的生活在香港,而且群体、阶层认同较为明显,并没因祖国家乡的变化而受影响。那时,他们一般都以香港人或英国人自居。

二战之后,民族运动的兴起与民族国家的成立,使这些生活了几代的香港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他们逆向地寻找自己的族属,一边在集结自己的认同,一边在排斥他者的陌生感。最有意思的是印度人在印巴分治之后,这些来自印度的人因为地理边界而形成了所谓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的不同认同,之前他们相安无事,而之后则形成了明显的民族边界,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1997年之前,香港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多元种族的集散地,世界各国的人,只要能想到的,都会有。在生活了七年之后有了居住权后,也以来自某国的本地人而生活下来。1997年之后呢?香港回归中国,香港人从过去的英国人转换成中国香港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