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都不是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山前,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平原,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着不动,所有人都必须往前走。”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呢?哈佛大学给你的答案是:永不满足!
哈佛学子都很优秀,无论把他们放在何处,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不过哈佛学子从来不自满,也不会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他们不安于现状,总是积极进取。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没有被社会所淘汰,也没有被世人所遗忘。
伟大的画家毕加索就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在90岁高龄的时候,他的创作依然追求新鲜与独特的艺术感,就好像画中的景物是他第一次看到一样。
一般的画家在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之后, 就不会再追求改变,因此,如果他们的作品得到世人的认可与称赞,他们就不愿意做出改变了。然而毕加索却不同,他的画作总是给人带来新鲜感,甚至他的一生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绘画风格。毕加索的画作,不能只用眼睛去欣赏,而要懂得用思想去欣赏,那些色彩丰富柔和、轮廓鲜明的对比,都是他不安于现状、永不满足的精神体现。
如果一个人在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就满足于现状,那又如何再攀事业的巅峰呢?毕加索能够不断追求创新,以永不满足的“车轮”不断前进,你也一定能够做到!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英国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做灯丝,它虽然能够发出亮光,但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不适合普通老百姓使用。后来,爱迪生决定重新发明一种电灯,让千家万户都能用得上。
为了找到一种最好的材料做灯丝,爱迪生试验过1600多种材料,各界的嘲笑和讥讽声不断传来,爱迪生却没有在意这些,因为他一心只想让电灯走进千家万户。有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看着老朋友身上穿的棉衣,他突然有了灵感:“棉线,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棉线呢?”于是,爱迪生把棉线装进了灯泡里,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个小时,然后灯丝才被烧断了。这也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灯泡。这一天也被人们定为电灯的发明日。面对这样的成功,爱迪生却没有感到满足,因为他希望做得更好,电灯更加耐用。
“45个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让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个小时,甚至几千个小时……”爱迪生又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直到现在,人们对灯泡又进行了全新的改进,也就是用钨丝做灯丝,并且在灯泡内充入惰性气体氮或氩,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
无论是毕加索,还是爱迪生,他们都有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当你拥有了一颗永不满足的心之后,离成功也就不再遥远了。
【哈佛能力拓展法】
哈佛学子都懂得顺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让自己的心态随时归零。因为只有抱着一颗永不满足的心,才能学到更多的学问,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对于成功者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杯子”,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
一个人要拥有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的精神,就要随时对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调整,清空过时的、不切实际的知识,为新的知识、新的能力提供一个存储空间,让自己永远保持运动、永远保持进步。如果你是一个攀登者,那么心中的目标肯定不是自己脚下的山峰,而是“下一座山峰”。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在鲜花与掌声面前看到差距,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失信心,这才是一个人成熟起来的标志。
人无完人,也就是说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完美与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以及相对较弱的地方。也许你在某个科目上成绩突出,或者你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可是到了全新的环境,你会面对新的挑战与新的对手, 这时候你的优势就不一定突出了。 所以,以一颗永不满足的心,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现在的、正确的、优秀的东西,才是你真正应该去做的事情。当你怀着一颗永不满足的心时,你就永远走在进步的路上!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永不满足的人,永远不知道骄傲是什么,因为他们从来不自满,从来不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足够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满足”,他们才会更加努力,做事情也才更加积极乐观。
【趣味小试题】
一只小船仅能载客6人。一天来了2对夫妇,每对夫妇都带2个孩子,但船家竟未加阻拦,让他们全上了船。船家不怕超载吗?
答案:
其实上船的就是6个人,是祖孙三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