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帝不死”之我见

“黄帝不死”之我见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由此看来,“黄帝不死”之说,是方士们编造的欺骗汉武帝的假话。  平心而论,迷信方士,寻求长生不老之法,在古代帝王中并不鲜见。不论怎样说,那个将《封禅书》的有关内容原文搬到《孝武本纪》里的人,在客观上传播了“黄帝不死”的假话,这是确定无疑的。那么我这里就成了真正的“黄帝陵”了。

  《史记》在卷十二《孝武本纪》中载有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陵的事,其原文为:“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显然,这里的“黄帝不死”是假话。黄帝是人而不是神,怎么能不死呢?为了弄清这假话的原委,还须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黄帝不死”从何说起

  据该文所记,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他迷信鬼神,重视祭祀和封禅之事,到处寻求通神之道和长生不老之术。这样,就有不少人向他敬献方术和所谓“通神”之法,以邀功请赏。那时候有个叫李少君的人自称有避谷(不吃粮食而能生活)、却老(使人长生不老)之术。他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听了李少君的话,“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矣”。这就是“黄帝不死”之说的来源。

  后来又有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被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胶东宫人栾大,自言与文成将军同师,而其师神通广大,可以使他得到“不死之药”,于是便拜栾大为五利将军,“封乐通侯”。对这些方士的如此荒唐的骗人把戏,汉武帝却信以为真,不仅付诸实施,而且还不惜重赏、拜官、封侯,奉为上宾。可见他迷信方士已到入魔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向臣下提出“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的疑问时,朝臣们(其中有的可能就是方士)就是知道他受了蒙蔽,被人骗了,谁也不愿说穿。于是就有人继续糊弄他说:“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由此看来,“黄帝不死”之说,是方士们编造的欺骗汉武帝的假话。他们编造这些假话的目的是为了邀功请赏,追求富贵。

  二、假话何以传播

  平心而论,迷信方士,寻求长生不老之法,在古代帝王中并不鲜见。据《史记》所载,秦始皇就曾经“遣徐市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神药,数月不得”。所以,汉武帝相信方士的假话,这本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这些假话如果被当成真话而传给后世,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假话如何得以传播,是谁传播了这些假话呢?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即位后,重视选拔和任用贤才,在联络西域,抗击匈奴,征服南越、东瓯,巩固和加强汉王朝中央集权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但在这篇《孝武本纪》里,却很难找到他的这些事迹,而主要记载了一些祭祀、巡狩、封禅、求神等怪诞离奇之事,使人们看不到一个政治家的形象。司马迁与汉武帝是同时代人,他曾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后来又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多次随汉武帝巡视各地。他能把以前的诸多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高祖、项羽等,都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惟独对他的当朝皇上,他应当十分熟悉的一个人却写得迂腐平庸,黯然失色。有人说《孝武本纪》大部分内容抄袭自《封禅书》,疑为后人所补。对此,笔者浅薄孤陋,不敢多嘴。但经将两文对照,果然从第二段起,全部照搬了《封禅书》的原文。这难道就是被称为伟大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司马迁亲自所为吗?实在不敢相信。

  另一方面,司马迁曾因李陵案件牵连而遭受酷刑(宫刑),对这位当朝皇上心存某种顾忌,因而造成原文内容空缺或者遗失,也是有可能的。不论怎样说,那个将《封禅书》的有关内容原文搬到《孝武本纪》里的人,在客观上传播了“黄帝不死”的假话,这是确定无疑的。

  《封禅书》主要记载古代帝王封禅、祭神等事,其内容大多比较荒诞、离奇,无从稽考,所以假话写在《封禅书》里很少有人当真。但写在《孝武本纪》里就不同了,毕竟后者是《史记》的重要篇章,汉武帝是中国有名的皇帝,这话连汉武帝都相信了,还有什么人不能相信呢?于是就有人把它当成权威性的真话而到处传播,使之成为一个历史的谎言。对于这个谎言,其实早就有人提出质疑了。明朝李梦阳在其诗《黄帝陵》中写道:“皇帝骑龙事杳茫,桥山未必葬冠裳。”但还是没能阻止谎言的传播。

  三、谎言误传的后果

  “黄帝不死”“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这些谎言传播的最大危害,就是以假乱真,造成混乱。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

  《汉书·武帝纪》载:“……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匈奴詟焉。还,祠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

  《史记索隐》注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

  《明史·地理志》云:“桥山,即子午岭。”“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

  阳周是正宁的古称,上郡阳周即今正宁。

  上述史料都说明:“黄帝崩,葬桥山”,黄帝冢在桥山,“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这是千真万确的史实。但是有了《孝武本纪》里这些假话一搅和,这个千真万确的黄帝冢就成了“黄帝衣冠冢”或者“黄帝葬衣冠处”了,这不是以假乱真吗?后来又有人将错就错,以假话为依据,在陕西中部县又营造出一个“黄帝陵”来。你这里不是“黄帝衣冠冢”吗?那么我这里就成了真正的“黄帝陵”了。为了能够圆其说,不妨再附会出一座“桥山”,不就与史书记载相符合了吗?

  对此,我们只能说这是谎言造成的混乱,是人们出于对轩辕黄帝的崇敬和热爱而逐渐演义出来的人文始祖的象征,是不真实的。

  应该说真正的黄帝陵只有一个,就是今天正宁县五顷原乡的黄帝古冢;归葬黄帝的桥山只有一个,就是今天的子午岭。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维护中华文明史的真实和纯洁。我们应该以史实为依据,揭穿谎言,拨开迷雾,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历史问题,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20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